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读书
《局外人》:我不与这个世界妥协 是因为我不在这个世界中

《局外人》:我不与这个世界妥协 是因为我不在这个世界中

作者: CallmeRg | 来源:发表于2017-09-14 11:50 被阅读0次

1940年,年仅二十多岁的加缪就写下了《局外人》——他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1957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44岁的他是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1960年,因车祸英年早逝,年仅47岁,不得不说是天妒英才。

谈到加缪这部作品,无法绕开的便是存在主义,虽说他一直矢口否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者,不过从《局外人》的字里行间中处处订上了存在主义的标签。可以这样说,因为存在主义是否定了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认为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而加缪一直否认了自己是存在主义者,所以他并不否认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也不认为只有自己感觉到的才是真正的存在。所以,他既成为了“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也不妨碍他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因为存在主义者或许就是他无法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不过却总能在他的笔触下潜移默化的出现。当然这只是我自己想法,就当做玩笑话吧。

死亡作为存在主义的四大命题(死亡,孤独,自由与责任,生命的意义)之一,我想就从死亡这一个角度,谈一谈我所理解的局外人。

全本书一共出现了两次半死亡,母亲病逝,阿拉伯人被杀,默索尔被判处死刑。“今天,妈妈死了。也是是在昨天,我搞不清。”这是主角默索尔听到这个消息时的反应,此后加缪用了极其冷静的笔调描写了默索尔去参加他母亲葬礼的准备和思考,可以看出默索尔是冷漠的但又谈不上无情。他并非是对母亲没有感情与爱,他只是游离与这个社会的边缘上,对于这些生老病死缺乏根本感触,也并不想把生老病死这种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用哭天抢地的方式来昭告世人。养老院里的人三次向他提出是否要见母亲最后一面,他均表示了拒绝,并且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这是为什么,以及多次谈到他搞不清母亲的年纪。是因为与母亲没有感情?若是这样他又何必赶过去一趟呢。或许,可以从默索尔为母亲守灵的那一夜中,找到答案。整整一晚上,他喝着咖啡一言不发的坐着,观察着母亲的病友们所作所为,着迷于他们的衣着面相,对于母亲的死亡都是旁人在伤感在流泪,而他似乎已经把这件事抛在了脑后,如同它不存在似的。母亲去养老院后,他见不到她了,对默索尔来说某种意义上她是否就是不存在了。母亲去世后,他甚至无法感觉到她了,那她对于默索尔来说是否彻底的不存在了。若是这样,也就能说的通他的行为了。在机械似的生活中,默索尔习惯于冷漠,对周围的事物缺少着必要感知,就如同书名一样《局外人》(新一版有一个翻译叫异乡人,我觉得不如这个确切)。世界就像一个局,默索尔游离在他的规则常识之外,他是不被主流的社会所认同的人,他是终将被毁灭的人。

默索尔杀死阿拉伯人是整本书最大的转折点,但更值得关注的是默索尔为什么会杀死一个他素不相识的阿拉伯人。表面上来看,雷蒙是默索尔杀人的导火索,但若追根溯源的话,其实是默索尔自己。承接母亲葬礼之后,默索尔回到家一觉醒来第二天去游泳的时候就和玛丽来了一场艳遇,也就如之前所说,他完全将母亲葬礼这个本该悲伤的事情抛在了脑后。存在主义中提到过,个人价值高于一切,客观的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或许此时在默索尔的心中,母亲的死或许也成为了与他的“艳遇”作对的客观事物,进而把它忘掉了。玛丽和默索尔之间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小细节,“晚上,玛丽来找我,问我是否愿意和她结婚。我说结不结婚都行,如果她要,我们就结。”看上去是默索尔的自由与率性,但其实更是一种厌世和消极的态度,这样的无所谓的生活态度,使他对一切无感,对一切丧失了判断的能力。他帮助雷蒙看似不情愿,却又言听计从。从帮他写信诱骗那个阿拉伯人的姐姐来公寓见雷蒙(雷蒙殴打了他,现实中的导火索),再到后来帮雷蒙做伪证,在沙滩接过雷蒙的手枪(这一段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他一步步的妥协,不要开枪——对方不掏刀就不许开枪——对方掏刀我替你杀了他),直到后来杀死那个阿拉伯人(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意外)。无所谓的态度,厌世的情绪,活在当下的愿景,让他不去考虑对错,不去衡量利弊,不愿权衡后果——因为他是局外人,他与一切看似和谐,却与一切格格不入。

为什么说是半次死亡喃?因为他还没有死,或者说他已经死了,也可以说他早就死了。

他没有死是现实意义上或者是生物学意义上来说的。尽管法庭已经判处了他死刑,上诉遥遥无期且看不到希望,但他只是在等待执行死刑而已。不管是苟延残喘,还是心已死,但究其根本他的生命还在延续着。在这里不能把存在主义中那一套消极生死观(存在与非存在观)带进来,而是该就事论事的去看待。

而他已经死了就从他个人和外界两个层面来看。从他个人的层面,早些时候,他还在畅想是否能够逃脱那部无情的断头台,挣脱执法者的绳索,在处决前消失的无影无踪。他还想若是有朝一日能够出去,他一定要仔细去看看所有死刑的场面,说明他还对未来有着憧憬。神甫在劝诫他时,问道他是否期待另一种生活(暗指天堂),他回答到:“就是那种我可以回忆现在这种生活的生活。”他还有着对现实生活的渴望,对活下去的渴望。而在最后,他开始回忆自己的生活,他终于发现了他是荒诞的、阴暗的,他对一切漠不关心,正如一切对他一样。他明白了,他所期待的无罪的黎明永远也不会到来了。他也终于想通了,“有朝一日,所有人都会被判处死刑,他自己也会被判死刑,幸免不了”。他冲破了出了对活着(存在)的渴望所强加给他的枷锁。而到最后,“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这个时候他自己已经默示了自己的死亡,他心已死,并且已经丢失了活下去的希望。此时的他已然是一副皮囊,此时的他已经“死”了。

但我认为,从开篇第一个字开始,他就已经死了。整本书中他不过是一个失控牵线木偶而已,他左右不了自己,别人也左右不了他,他是局外人,游离在社会之外的人。而这里又可以从存在主义中找到对证——人知道自己终究不能避免死亡,存在的过程,也就是死亡的过程。存在也就等于非存在,活着也就等于死——死不是一瞬间的事,死是一生的事,而活也是这样。但我总觉得这有些虚无缥缈,臧克家先生的一句诗用来形容默索尔或许比存在主义的观点更为形象或者说正确——“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

所以,他的生是现实意义上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他的死是心理意义上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庄子说过:“哀莫大于心死。”没有思想与灵魂,其实不过就一具失魂落魄的行尸走肉而已。整本书里,默索尔是活着的。可他过着机械式的生活,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他是游离的局外人,他是社会的边缘人。他的存在是悲哀的,他的不存在也是无所谓的——他是死(多余)的。进而,对于默索尔的生死,没办法从某一个单一的层面上去判定。或许,“半次”是最合适的定义。

我觉得最后的这半次死亡,是最为深刻的,不是因为它在最后,也不是因为他是主角,而是在这次死亡中,默索尔彻彻底底成为了局外人——无论在他本身,还是在外界。在法警与律师交谈的时候,他想:“觉得我这个人纯系多余,有点像冒失闯进来的家伙”。在律师的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为他辩护的时候,他想:“我认为这仍然是把我这个人排斥出审判的过程,把我化整成一个零,又以某种方式,由他取代了我。”这是他难得的,发自内心的认识到,他不在局内。不幸的是他依旧认为他是被排斥的对象,而不是他自己格格不入。然而,审讯和监禁的过程中,无论是社会对他,还是他对社会其实都是相互的,社会(法庭,审讯)排斥着他,他也排斥着社会。他就像个“自由”的别里科夫,他俩看似不同,一个生活在沙皇的暴政下,一个生活在自由的法兰西。一个被桎梏于高压统治下,一个被束缚于自己的心结中。相同的是,他们都看似循规蹈矩,可都与社会格格不入——都是多余的人。不过相比于别里科夫,默索尔是幸运的。他没有像别里科夫,直到死都与世界相排斥。就如同他最后说的那样:“而我,我现在也感到自己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把无所谓的态度,厌世的情绪全都抛在了脑后。他开始对生活有了期待,他看到了满天星光,听到了田野上的万籁作响,闻到了夜、土地、海洋的气味。他开始理解了母亲,理解了死对于母亲或是一种解脱,并感同身受。他开始认可幸福,无论是之前浑浑噩噩机械式的生活,还是现在在监狱里等待死亡——都是幸福的。他开始希望自己不再是另类,期望人们来看他被处决的热闹,就如他所期待若是能出去他一定要去看别人被处决的热闹那样。

在这一刻,尽管他即将面对死亡,但他——默索尔——终于向世界妥协了。他——默索尔——不再是局外人了!

相关文章

  • 《局外人》:我不与这个世界妥协 是因为我不在这个世界中

    1940年,年仅二十多岁的加缪就写下了《局外人》——他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1957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44岁...

  • 我不想向这个世界妥协

    有的人被生活强奸了,就顺势嫁给了生活。 生活反复强奸了我那么多次,我从未考虑过要嫁给它。 年岁增长,好多东西都失去...

  • 我不愿向这个世界妥协

    你要知道,其实你很棒,努力一点,你会更加优秀。 ――题记 ...

  • 我要如何跟这个世界妥协。

    三年了,足足三年了。我不知道这三年,到底是如何过来的,每一天看起来都异常的相似,似乎时间在静止,却又实实在在的...

  • 序:写给这个世界的100封信

    我说,我热爱这个世界,不是因为这个世界多么的善良,而是因为我对这个世界还有希望。 我说,我热爱这个世界,不是因为这...

  • 我爱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爱我

    ** 貌似,又有一个同学走了,青春年华,一跃解千愁。** 无所谓具体情况如何,结果是确定了的。鲜活的生命,远离我们...

  • 对这个世界的妥协

    曾经 刚刚毕业的我 意气风发 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对父母亲友的劝告嗤之以鼻 什么结婚生子 买房买车 都看不上 希望自...

  • 与这个世界妥协  好么?

    今天中午与同事在食堂吃饭,吃饭间同事A说起了自己买了一件羽绒服是波司登的,但是穿起来好大好胖。在我的印象里,...

  • 最怕对这个世界妥协

    你还年轻吗? 你还能有很多选择吗? 你还能找到你自己所喜欢从事的行业吗? 你还能为这个社会...

  • 不要向这个世界妥协

    很小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和周围的人总是格格不入。大概从记事起,就想着以后的我一定不会结婚,喜欢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倒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局外人》:我不与这个世界妥协 是因为我不在这个世界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gtd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