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109538/38ad11e82a40a8fe.png)
也许是遗传自匠人出身的父母,又是从小肯吃苦,也许是年年七夕乞巧时的虔诚,姥姥有一双公认的巧手。
出嫁前在娘家,已练就了一手过硬的针线活。纳鞋底,绣鞋帮,缝衣制袜,这些女人过日子的基本功,姥姥都是拔尖儿的。
嫁人后,随着七个孩子一个一个出生 ,姥姥甚至自己纺纱,用一架木头织布机亲手织土布。据母亲回忆,她童年时为了读书,跟家里谈好了,上学扛着纺车,利用课间休息纺线,每天有定额,以此来抵学费。土布是窄窄的布幅,用几种不同色线织出宽宽窄窄的条,大大小小的格。那在当时已是相当华丽了。母亲后来十几岁去周围村子当小先生教书,穿的那件蓝色小大褂(类似简单宽松的旗袍)就是姥姥亲手织、染、裁缝的。
我小时候在姥姥身边住过大半年。姥姥教我用碎布拼接成枕头等,还允许我给玩具娃娃做了一床被子。这一尺见方的被子,除了尺寸缩小,全部工序包括絮棉花都是按正现手法的。经过几次返工才勉强得到姥姥的首肯。
那时的夜特别长,全家一盏油灯放在炕桌上,为了省油灯捻子低低的小小的。姥爷在旧皇历的反面一笔一划记工分,有时考考我的算术,舅舅抽着旱烟讲些百听不厌的传奇鬼怪故事逗我。姥姥永远是凑着灯做针线,她不愿浪费这灯光。
胶东媳妇儿还要有一手做面食的本领。虽然那时白面是金贵东西,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祀典庆,都是女人们展示功夫的时节。当地的风俗,如果别人送你几个饽饽或其他花样面食,是不应该全部留下的,要还回一点儿,再加上自己做的。这样一来,面食成了女人们礼尚往来的必需品,也暗地里在比拼着各自的手艺。
清明节,有“捏燕儿”的习俗。其实,不只是燕子,各种精巧动物、水果,花样繁多。姥姥的绝招是小娃娃,坐着的,卧着的,蒸熟凉透,画上眉眼和肚兜,白白胖胖还不能变形,那火候功夫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出来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9109538/b655b4414585fd28.png)
我记忆很深的,还有正月十五元宵节“捏灯儿”。用黄豆面捏出全家人的生肖,每种动物背上捏出一个碗状,倒点豆油,放个棉花灯芯,晚上一齐点起来,亮得人心花怒放。孩子们特别关心着自己属相那盏灯,据说,根据灯花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预知来年的运势。更重要的是,这些灯点过之后,豆面浸透了豆油,放在外面晾干,切片儿,拿来炖萝卜丝儿,大白菜,吃起来,有肉的香味和口感。还可以掺在菜里包包子,在正月里慢慢享用。记得姥姥把我的牛捏得大大的,她自己的老鼠,就捏的小小的。有一年,姥姥在我家住,也按家乡的风俗,捏了一大盘灯儿,引得整座楼上的孩子都来看热闹。
![](https://img.haomeiwen.com/i9109538/59f752a58336b882.png)
姥姥的巧手还不仅表现在衣和食上, 她还有一招是“打斗”(糊纸斗)。把废旧报纸及纸壳等等充分浸泡,在石臼里打成纸浆,拿一个陶罐或小缸做模具,纸浆糊在外面,晒干后扒下来成初步的坯子,再用纸仔细地糊一层晒一遍,越糊越结实,最外层糊上彩纸或剪纸(姥姥剪纸也很好),变成一个美观又实用的容器(盖子的做法更需要精确),敲起来当当响,十几年都用不坏。这在农村是可以作为嫁妆的,大的装粮食,小的装细软体己物件。
姥姥的手是灵巧的,更是坚韧有力的。她用这双手抚育儿女,操持生活,也用这双手把平凡的日子过出一份生动,一份明亮。
网友评论
————
原来这是民间手艺呀!我在美术书上也学做过,很失败🙄
看来要求还挺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