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福格行为模型》。里面谈到如何创造珍珠时刻,把原本令人情绪低落的时刻转化为令人心动,享受的时刻。给我很大的启发。
福格博士之所以提出创造珍珠时刻,是受个人经验启发。福格博士曾是一个睡眠易受惊扰的人士。经常因半夜被空调的启动声音吵醒而心烦。但有一次,他利用被吵醒的时刻做了冥想练习,不仅心烦减少,还让他得到灵感。能不能就此把吵醒时刻作为冥想练习的提示呢。这样的转化给自己的睡眠和生活创造了珍珠时刻。
是啊,生活中,我们能控制的人和事很少,不能控制的则很多,如果一直因为无法控制的事情烦恼,便消耗了控制能控制部分的精力,使生活变得自怨自艾。不如把注意力聚焦到能掌控的事物上。
比如,我经常因为老公周末和同事打牌太晚而心烦,但这件事没办法改变。和同事打牌是老公重要的娱乐活动,社交活动。所以我不妨把这个时刻当成一个聚焦自己想完成的事情的信号——我打算用这个烦恼的时刻写我那永未完成的小说。正好平时没什么时间和精力去写。这个原本无所事事,自怨自艾的时间却很合适。
比如,我经常会陷入对人生诸多遭遇的懊恼中,但懊恼无济于事,只会让自己当下陷入焦躁抑郁。我打算以后用这种垃圾时间读《悉达多》,《正念》等。
再比如,我以前总是因为学生的质疑感到内心不舒服。现在我决定在那些时刻,练习“先跟后带”的沟通技巧。
上周,在观看视频后,请学生回答:视频上的母亲做得好不好?好在哪里?结果有一位同学上来就说:我觉得母亲做得不好。我原本有些生气,以为她故意捣乱。但因为我觉得“先跟后带”,所以我就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当女儿有好的表现时,母亲没有赞美孩子。
我立刻说:你说得很对,视频中的母亲如果能在孩子有好的表现时立刻赞美鼓励,就会更好。当然这位母亲的做法也有很多亮点,你能说一说么?
学生听了我的引导,欣然回答。
此外,我还可以把自己焦躁,易怒的时刻转化为练习好奇,向自己,向他人,向世界追问为什么如此?的时刻。以此跟自己和外界有更深刻的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