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传统器形中的线条之美
建阳建窑,是宋代有名的窑口,其烧制的建盏茶具不仅深受皇家、贵族的喜爱,甚至远流日本,对日本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宋瓷代表之一,建盏的器型审美与同时期瓷器造型审美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宋代瓷器造型善于用简洁的线条勾勒整个外部轮廓,线条曲直变化,刚柔相济。
线条造型的审美,贯穿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中国传统审美的造型语言中,往往呈现的是注重“意韵”的表现特征,注重“线条”的造型语言特征,注重装饰意味的美学特征特点。线条,可以看作是事物运动的节奏与形态的概括。于是从哲学层面来看,在线条艺术语言的应用中,包含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高度概括的审美思想,世间风雨变化、四季变换、山川景色、人文地理以及个人的情感、喜怒哀乐的变化,被中国古代文人蕴藏与高度概括的线条中,这种“线性化”的过程,表现中国传统艺术高度的抽象概括能力,这《罐军》李光熙作品其中有包含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意味。
我们观察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线条造型艺术的发展历史。秦砖汉瓦、青铜玉饰中,笔墨丹青之墨色浓淡、笔锋回转变化之中,甚至于诗词歌赋之韵律,戏曲唱腔之起伏变化无一不是“线条”的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思想中最注重对精神本质特征是作品的神韵与意境,因此在传统工艺美术各品类中都强调作品在意境中的表现,“宁可失形,不可伤神”,这种内省、概括的艺术之美这是线条语言的艺术内涵之所在。
传统建盏器型中,曲与直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之中,这些器物线形对比主次分明,直线显得器形挺拔向上。以建盏中常见的几类器型为例,束口盏圆腹束口,造型如山势起伏,饱满而不失力量;撇口盏,则曲线圆润舒展,线条流畅细腻;而斗笠盏,一个正立三角形,给人以挺拔、向上,亭亭玉立。
传统建盏器型之美
传统建盏器型大致分为四种:束口型、敛口型、撇口型、敞口型,四般器型各有不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妙用。
束口型,称叫“束口盏”。这类型因在盏口以下约一厘米处,有一圈向内陷的浅浅凹槽。从盏的内壁观察,则会看见一圈微微的环状凸起,这被称为注水线。当茶水倾入茶盏时,“注水线”能够有效地阻止滚烫的茶水溢出杯中,起到“回水”的神奇作用。而从侧面观察,“注水线”犹如一道束束箍的形象,这即是“束口”一词的缘由。
敛口型,敛口型与束口型的外观接近,但敛口型少了“注水线”的存在。仔细观察盏口处,是向内微收的,即是一种“敛”的感觉。口沿以下的部分,不见前面所说的那一圈凹槽,而是向盏外壁鼓出的,且具备一定向外的弧度,器型饱满。相比“束口盏”,敛口盏显得更加圆润。有一种说法是:宋代禅僧饮茶的风气很盛,因此这种敛口盏的器型,最初可能脱胎于僧侣常用的钵。不过,无论是束口还是敛口,都同样是口沿向内收敛的,这个细节充满了实用色彩——内敛的沿口亦能起到在注汤、点茶时,防止液体向外溅出的作用。
撇口型,撇口型的建盏,盏腹较长且带有弧度。盏口部分与束口、敛口相反,口沿外翻向外撇。就外形来看,与牵牛花或漏斗有些类似。撇口盏的造型适宜啜饮,因此有一种说法是,这种形制适合夏季使用,为的是因为盏浅口大,容易挥发热量,方便入口。此外,由于撇口盏这一器型的独特构造,比束口、敛口更能快速自盏内释出蒸气。蒸气中的茶香,带来嗅觉上额外的享受。曹昭在《格古要论》中写道:“建碗器出福建,其碗盏多是撇口”,可见撇口盏这种器型也曾经风靡一时。
敞口型,敞口盏和撇口盏一样,盏口向外撇,区别在于敞口盏的盏腹较浅,且无弧度,造型上呈“V”字型,直接下收。即便有弧度,也不会太大。由于这个缘故,敞口盏也被称为“斗笠盏”。这种底小壁斜,下部窄小而向上越发宽大的构造,能使茶汤澄清。同时,宽大的口沿和小小的圈足形成了体量上的强烈对比,使茶盏看起来高耸挺拔而又亭亭玉立,斗笠盏也成为了宋瓷造型的标志性的风格之一,表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和宋瓷造型的独创性。
当代建盏烧制的创新与思考
工艺之美,首先应是实用之美。作为陶瓷茶具的一类,我认为当代建盏的审美要素中,首先应该由使用功能所决定。一切产品,其使用功能在形态设计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为了适应当下的饮茶文化,我对建盏类茶具的外形及功能设计做了很多的改进。通过分析研究古代的茶具,我们看到,古人的成功设计都是首先想到了解决“用”的问题,然后再考虑别的审美要素。不具有好的实用性的茶具,很快就会被淘汰。
众所周知,传统建盏胎体厚重器型沉稳,并以此在诸类瓷器中独树一帜。但当下饮茶,以泡饮为主,且现代饮茶讲究品味茶的色、香及口感,这与宋代斗茶区别很大,传统建盏的器型在有些时候就显得“笨重”了。实际上,据实物考证,北宋时期的亦有薄胎建盏,直至南宋时期点茶盛行,较厚的胎体、釉面有利于茶汤的保温,以此在造型上变得更沉稳了。但这种厚重、沉稳的造型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下的饮茶习惯,如何让建盏更能适应当下的饮茶的需求,这成为我这几年不断思考的问题。
北宋建窑薄胎建盏给了我许多启发,也确定了当初我开发薄胎系列产品的信心。建盏胎土含铁量高,可塑性差不易成型,胎体过薄在高温下极易出现塌陷、开裂或变形。并且由于胎体过薄导致吸附能力差,上釉后易因吸水过饱而在烧制中出现脱釉等问题。而我经过数百次的尝试,解决以上几个问题,拉坯不易成型则有专业工具可将盏壁修薄,并通过窑内氛围调节、温度曲线控制,以及改进釉水配方等最终试验成功。在这创作与尝试的过程中,我越加理解了,建盏不应只是一只简单的器皿,也承载我们匠人们对生活、对美的感悟。
注: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本文文章来源于“中国知网”,部分图文整理来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仙子删除,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