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十七世纪
明清之际人物Ⅱ杨越、杨宾父子和《柳边纪略》

明清之际人物Ⅱ杨越、杨宾父子和《柳边纪略》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2-10-25 01:43 被阅读0次

    1、杨越

    2、杨宾

    3、《柳边纪略》简介

    4、杨宾诗作选摘


    1、杨越

    杨越(1622-1691年),原名杨春华,字友声,号安成。浙江绍兴人。“杨越”是他在流徙宁古塔后改的名字,以示怀念浙东故乡。

    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抗清部队撤离浙东后,清朝廷制造了“通海案”,杨越因探狱以解友难,被遣戍宁古塔。

    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十一日,杨越同妻子范氏告别老母和两个幼子杨宾、杨宝,赴宁古塔戍所。对于塞外荒凉诡异的景象,同路的难友中有的人吓得面目失色甚或大声恸哭,而杨越却神色自若。

    到戍所后,康熙三年(1664年),因沙俄入侵黑龙江,杨越在这年的二月被征编入伍,充当水兵。兵役结束后,他见当地土著旗人主要从事渔猎,而“耕者绝少”,于是首倡“满汉人耕与贾”。

    杨越一面传播汉族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一面将自己所携带的布匹等拿来与当地居民交换鱼皮等物品,使之知道市集交换的方法、知识。他还教土著民族以造屋取暖之术(火炕);同时教以《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儒家经典,传播中原文化。

    2、杨宾

    杨宾(1650-1720年),字可师,号大瓢、耕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顺治七年,卒于康熙五十九年。

    杨宾出生在一个薄有良田的诗礼家庭之中。自幼聪明伶俐,受到其父亲杨越的严格家训,4岁人私塾,6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8岁能写一手豪迈的大字。稍长,吟诗作对,深得老师的喜爱。清康熙元年(1662年),杨越因在浙东“通海案”中掩护钱缵曾幼子事泄,与其夫人范氏被流放宁古塔。当时,杨宾年仅13岁,带领5岁弟弟杨宝与两个妹妹去上海县,投奔叔父、崇名镇右协右营都司杨懋经为生。八年后,懋经卒,宾等归山阴(今浙江绍兴)。康熙十四年,杨宾就婚于吴门(今苏州市),不久又将其祖母接到吴门,此后一直寓居于此。

    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宏词科,巡抚张鹏翀预荐杨宾。杨宾故意逃逸,拒不应试。康熙二十年,出游山西、安徽、浙江、贵州、福建等地,充任幕僚,以为生计。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帝南巡苏州,杨宾率弟杨宝往叩行在,泣请与妻子代父戍边。康熙听说其父是因“逆案”遣戍,没有答允。杨宾兄弟二人随御舟行数百里,呼号吁请,被卫士鞭打得遍体鳞伤,几乎死去,其吁请并没有上达。鉴于代父戍边不成,弟妹均已婚嫁,祖母也已病故,杨宾决定亲自出塞省亲。

    同年初冬,杨宾自京师出发,出关后,取道柳条边,经船厂(今吉林市),于十月二十一日驱车驶过冰封雪锁的松花江,进入原始森林纳木窝集与色齐窝集。冰雪凝结,山陡路滑,马不受蹄,多次蹶仆,“触石破颅,血流数升而死,死半日乃复苏”。行走月余,始达戍所。

    杨宾“才高识远,留心经世大略”。省亲途中,每逢岩疆要地,必停下车马,游览凭吊,并向老兵退卒询访遗闻逸事。在宁古塔,侍奉父母之暇,也常常访问渤海国遗迹(杨宾自以为是金、元遗迹)及明代设立奴儿干都司所领辖部落种族等事。他对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做过实地考察。在考察时,凡山川形势、障塞规模、驿站道里、城郭屯堡、物产风俗、语言嗜好,无不博访周览,详稽备载。这就为他以后书写《柳边纪略》打下了基础。

    次年二月,杨宾离开双亲,回到京师,为谋归其父母而奔走呼号。不料其父杨越于康熙三十年十一月病逝。按清廷规定,流人死于戍所,不得归葬,妻子等随行者也不得返乡。杨宾闻讯,又为谋求返葬其父而奔走。他在刑、兵二部衙门跪泣陈情达455天,又纳贿于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门下,才准返葬。杨宾令杨宝再赴戍所,扶父柩并奉其母范氏而归。启程时,范氏“悉散家财,单车就道”,而“土汉送者,哭声填路”。

    此后,杨宾将赴戍所考察的结果,与文献中的记载互相印证,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写成《柳边纪略》。此书是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记述黑龙江、乃至东北历史地理之作,被梁启超誉为开边徼地理研究风气的名著。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杨宾病逝,年71岁。葬于苏州。

    杨宾著述甚丰,主要有《晞发堂诗集、文集》《大瓢先生杂文残稿》《力耕堂诗稿》《大瓢偶笔》《铁函斋书跋》《家庭纪述》《金石源流书要》《存疑录》《糊口编》《大瓢日记》《塞外诗》《藩镇考》《日富编》《客舍钞存》《游西山诗》等。

    3、《柳边纪略》

    又名《全辽备考》。地理杂志。是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杨宾编写的一部全面叙写东北的地理学专著。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南宋洪皓的《松漠纪闻》之后又一部全面叙写东北的专著。给当时国人揭开了关东神秘的面纱,给后来史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史料。

    所谓柳边者,插柳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掘壕于外,呼为‘柳边’,又曰‘条子边’”。它是从清初顺治年间开始分段修筑,至康熙时陆续完成的一条柳树篱笆,是用来禁止关内居民越过篱笆打猎、采人参和放牧的。以后又起着限制汉民族出边垦荒的作用。它南自今辽宁凤城起,东北经新宾折西北至开原,又折而西南至山海关北接长城的一条,名为“老边”。又自开原东北与老边相接吉林市北的一条,名为“新边”。初设边门21座,后减为20座。每门常驻官兵为十数人,稽查行人出入,这就是历史上曾名著一时的“柳边”。当时柳边以外的地方主要是宁古塔辖境,黑龙江也属宁古塔管辖。

    康熙初,杨宾父坐罪被放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是书所记为其前往省视其父时的一路见闻。书成于康熙后期。约五十五万字。冠有自序。正文记述柳边内外形势、山川、官制、驿站、物产、风俗等。为现存最早的记述清代吉林、辽宁广大地区地理山川、物产风俗的私人著述。首叙柳边起止,二十一边门位置,次叙由京至宁古塔二千八百七十八里,四十六站及区间里数。书中所记宁古塔所统三十六个民族部落名称及所处区域,记宁古塔东北、鞑靼海岸八个部族入贡情况以及与宁古塔的政治、经济联系等,均为研究东北史地重要资料。对鞑靼海产海豹皮、黑龙江大发哈(大马哈)鱼、席百北大鹿等东北特产,各族人婚姻、待客、宗教活动等习俗都有较详记载。卷末附七十五首诗,以时间为顺序,多为抒怀之作。地理记载有疏失,如不知黄龙府曾设于开原,呼叆江(今叆河)为鸭绿江等。有《昭代丛书》本、《辽海丛书》本和《小方壶斋舆地从钞》等本。

    4、杨宾诗作选摘

    寻广泉寺

    古寺寻何处,穿云上碧空。

    泉飞阴洞口,僧老乱山中。

    废殿残碑在,禅房曲径通。

    可知全盛日,人在蕊珠宫。

    自寿安山晚归

    不觉众山暮,扶筇趁落晖。

    醉同樵共唱,行逐鸟俱飞。

    树色凝烟紫,秋声入夜微。

    欲知投宿处,前路一僧归。

    至宁古塔

    其一

    望望吉林峰,白云绕其下。

    登顿及今朝,亦得依亲舍。

    父母骤相逢,注视还相讶。

    别时发覆眉,胡乃成老大。

    邻舍争慰劳,应接苦不暇。

    姓氏未及知,空言聊慰藉。

    日暮细挑镫,恍若梦中夜。

    喜极乃更悲,不觉泪如泻。

    其二

    上书不得达,生男亦胡为。

    四十始省亲,问心良可悲。

    戏彩愧老子,挽须同小儿。

    西山日已薄,乡国归何时。

    叹息谓季弟,尔独无分离。

    承欢廿八载,此乐人谁知。

    来青轩远眺

    薄醉坐层轩,无弦琴独抚。

    仰首忽狂叫,久之不能俯。

    霜叶斗春花,松涛卷秋雨。

    悠悠绝壑云,近风自吞吐。

    东北豁一隅,肯借他山补。

    天宇净无尘,庶几见远浦。

    贝阙与珠宫,丹碧讵能数。

    一一恣幽探,宁复论今古。

    寿安寺

    祭星台北秋风路,曲折高低送薄寒。

    夹道苍松犹错落,当门白塔半摧残。

    荒山是处生只树,古佛何因卧石澶。

    莫恐世人多误认,黄粱枕上梦邯郸。

    九山登香山绝顶

    香山绝顶路崔嵬,万古何人坐石苔。

    落叶满林围白塔,西风匝地起黄埃。

    浊醪不惜随时醉,野菊偏能向客开。

    极目正从乡国望,断鸿飞过雁门来。

    换车行

    冰冻马蹄行不止,历尽千山复千水。

    边门未出已难堪,况出边门二千里。

    沈阳城外换柴车,柴车换得无人使。

    坡陀木石相枝撑,谷口泥淖多呀坑。

    日日辕摧与毂折,翻云覆雨如人情。

    人情翻覆乌可识,出门步步行荆棘。

    涕泪沾巾向北风,但见庭闱死亦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清之际人物Ⅱ杨越、杨宾父子和《柳边纪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jn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