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5
诗之感化在于敬畏之神圣的友善之仁慈是一种内在的平和之守常,静笃的内敛之富足,不妄起贪婪的困惑,不造次无端的是非邪恶,旨在劝善之归引的潮流之趋势,即是一种类化的自由之展开,是一种自律的自如之秩序化类的和善之构建。
美在于节制的适应性动静处为,是一种力的柔和恰到好处的持有,给到主观意象化可承受的值域之快适的平和之宽泛。即是无有压迫的自在。
诗之关怀又在于无限的个体超越——是引向一切秩序化美好之和善的积极作为的共享有效,而非太多对立的互相剥夺,即是引向生命之有的持久性协调——在于主体的适应性。
诗即怀念,更多的指向一种既定存在的习惯性生活方式,是指向勤劳素朴的彼此关联,是一种信任和尊重的自由之无拘束,在于自我的真诚和热情,是引向我们内在化约束性的率真之持有——积淀的丰富性宽宥。
2014.5.29
虚无抑或放任,不过是执有的迷失或者自我否定,都在于现实的规避。是一种消耗性的个体化满足,亦即是一种盲目的娱乐(愉悦),在于感受性的冲击,而非引向内在平和的守静之持久,是我们物化了的削弱——生命主体的选择之被选择的随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