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懂一本书》笔记摘抄

《读懂一本书》笔记摘抄

作者: 文艺腹兴 | 来源:发表于2021-05-28 18:56 被阅读0次

这本书当做工具书很好用

社会已经进入指数级增长时代,一个人在学校学的知识往往无法与社会很好地衔接。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学能力,不能快速地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与能力,他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

所以要不断学习成长,我认可樊登读书的理念:

樊登读书”一直认为,向别人讲书的本质并不在于你花了多长时间,也不在于你有多好的包装,而在于你有没有给他人带来改变。听书不是一个新行业,也不是知识付费的新行业,而是教育方式的改革,是学习习惯的改变。教育和商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商业的本质是迎合,而教育的本质是改变。

说说从这本书学到了什么

一、讲书的五种必备能力

1.逻辑思维能力

2.大局观

3.语言能力

4.同理心

5.爱

二、读书要有大局观,大局观是说,你拿到一本书后,要一步步地分析:

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它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它是怎么论证这个使命的?

它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假设?

怎么验证这个假设?

推理的过程是什么?

怎么获得这个证据?

最后我们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这个结论对我们每个人有什么意义?

三、语言表达怎么更有力量,更有信服力?我有两个有意思的方法可以教给大家。

1. 看优秀的电影

2.阅读优秀的文字作品

四、对读书的五大误解?

1.读书无用?——“Keep learning”(持续学习)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读书只追求有用?——善用邓宁-克鲁格效应(名家、专家推荐书单非常流行,这种现象背后体现的是一种邓宁-克鲁格效应。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核心就是你经常不知道自己该知道些什么,不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有的人只读自己能“够得着”的书,这样容易只停留在自己认同的那个层面。)

3.有的书我读不懂?——小心你的存量技能。遇到读不懂的书,你可以先读一些跟这本书更接近的书。

4.读书是一件私事?——交流才能突破舒适圈。

5.自己读的效果最好?——把书讲给别人,以人为镜。

五、选书原则:

1、科学性。可证伪,开放。

2、建设性。比如导航,随时规划正确路线,并不只有唯一解。具有特点包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意义;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3、实用性。提供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或思路。与工具性的差别可能在于工具性是某类问题。

4、新颖性。提出不一样的观察角度。

TIPS原则:

T(Tools)是工具。“樊登读书”讲的大部分书,基本上都能提炼出工具性的内容。换句话说,这些书都会教给听众一套方法。另外,能够提炼出有效的工具也意味着这本书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

I(Ideas)是新的理念。图书的作者能够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新的发现、新的想法。

P(Practicability)是实用性。它能够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改变,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S(Scientificity)是科学性。它不是凭空捏造,不是简单归纳,它一定经历了科学性的验证过程。

六、我买书的时候有什么秘诀呢?

第一是看出版机构。

第二是看作者背景。

第三是看推荐人。

第四是看好书中的推荐书单。

第五是看书后的参考书目。

第六是看内容,主要看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

第七是看翻译和图书印制质量。

七、图书画线取精华的八条评判标准:

①当你感觉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

②当你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要记住它。

③当你感觉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

④当你看出递进关系的时候,这部分很重要,值得记录。

⑤当你看出转折关系的时候,要留意转折后的内容。

⑥不同侧面彰显书籍内在价值。

⑦当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心灵冲击。

⑧书中的奇闻逸事、增添讲书的趣味性。

八、讲书前要了解的两大原则:

1.以书为据,别跑偏

2.讲书是再创作,而不是单纯摘要

九、写讲书稿件时的基本大纲:

【一】在开篇建立坡道,直奔主题把最有价值的痛点放在前面讲,用书中最棒最有颠覆性的新认知吸引听众,让听众一开始就重视这本书。

【二】提供关于痛点的背景资料信息,以及相关学术讨论的现状与进展,把问题的重要性和所造成的焦虑进行阐述。

【三】引入正文中的资料用充分论证、实验、研究数据和真实案例来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四】结尾总结时升华全书内涵,富有诗意。

总结之后发现,稿件基本还是采用的“总—分—总”的写法。

即:构建坡道(吸睛)——背景(问题现状)——正文(举例论证重点)——结尾(总结)

十、如何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1.当下的语言表达能力状态是怎样的?表达不清,表达犹豫

2.语言表达上存在哪些问题?词句、思路、心态、技巧以及应用转化

3.需要什么?词句、技巧、应用转化

有人说现在不能够靠信息差来做生意了,其实不然。信息查差带来是生意还是有的。虽然互联网缩小了信息差,但是拉大了认知差。同一个信息,不同的是所看的会有所不一样,因此对此后的行为动作也会有所不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懂一本书》笔记摘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te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