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读懂
"读不懂"是很多文学爱好者的口头禅,总觉得好像有所愧疚,需要在读懂上下功夫,于是摘抄,做笔记,写读后感……殊不知从此努力的方向已经跑偏,错误的努力比闲着还要糟糕。如此说来,不努力反而好?没错。且听我说。
文学作品的阅读最大的收获,是你知道什么是好作品。好作品无数,但是它们都有共性,什么共性呢?没有人知道,但是我们能意会。风格,思想,语言,结构,形式等我们是不能获得的,这些是一个东西——作品,是一个整体,如同五脏六腑集成的有机体。试图在阅读中获得这些,如同在一棵树上扒下“绿色”,如何能做到呢?树和绿色是一体的,撕裂开来,你就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物理实验。
有些书读不明白,没关系,换一本就可以了,不必死磕,死磕浪费了很多时间。你不懂的,读多少遍都不会懂,但读了其他书,再回来,也许你就懂了。当时也许是你的境界没到,有的是和自己趣味不相投,还不适应那种口味,不能强行去适应,要自然而然,才能受到熏陶。
既然快读和慢读一样,为何慢读呢?慢读的另一个害处是流连于细节,而不知道整体。假如第一遍快读了某本书,觉得好,那么你可以第二遍再读,找重点感兴趣的地方读就可以了,体会就深了,但也不必过于执着,道理和上面说的一样,你还不太可能懂得那么多,不必死磕,等以后回头再翻一翻。
有的书,也许以后会喜欢它,也许永远不喜欢它。这都没关系。:
我们需要尽快找到自己喜欢的几十本书,沿路的那些障碍,我们跳过去就可以了。:
阅读什么时候是尽头呢?一千本还是两千本呢?都不是。如果有一天,你找到了一本读了让你浑身发抖,隔了几天你再想起这本书,你会发现它像一个灯塔在高山上,那么你基本上不需要读多少名著了。你找到了指引你的书。
也就是说,你一直觉得这本好,那本好,但是有一本会让你震撼的,需要缘分到了,你才能遇到。
当你遇到了,你才知道什么叫至美,因为美是分等级的。
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好汤的人,是不可能做出好汤的。阅读的终点就是找到震撼自己的好汤。
阅读范围要广,不要狭隘,局限自己的口味,这个道理不再重复说了。
舒婷说过:成年后,花了许多精力,才一点点地把学生时代那种好词好句式的作文训练排除出去。
同样地,那种生怕漏读了一句话的作文训练,同样不可取,因为阅读不是做化学实验,分析分子原子如何合成的,而是尝整体的味道,这是至关重要的。
于是“没读懂”,这种话,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是愚昧的说法,不需要读懂。假如要读懂,那就不必阅读,读一下作品梗概就可以了。你确定要的是这个?
人人都埋怨自己的记忆力不好,没有人埋怨自己的判断力不好。”
——朱光潜 天资与修养
这就是直接对着“读书记不住”说的,判断力就是审美判断力。
始终停留在“读懂一本书”的层面,是入不了门的。那些教人读懂一本书的书,和鲁迅批评的那一类《文章作法》书一样,有害无益。
文学作品的阅读,不需要记笔记,写读后感,写书评。(切记,不要浪费你的时间。那么为什么还有人写书评,有人研究文学评论,寻虎老师你不是也做点评吗?这个疑问以后再说。)文学作品和其他作品最大的不同的,它是审美的,没有实用性和功利性的,不是实用文。实用文你做笔记是可以的,甚至有必要背熟了,因为那是掌握技能,弄懂了也许可以搞定PPT的制作方法,或者如何做宣传广告,甚至可以学会如何炒股炒房子。
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是两样东西,方法当然两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