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浅见“老子”

浅见“老子”

作者: 走向心智成熟 | 来源:发表于2019-01-25 12:34 被阅读21次

    走向心智成熟

    关于“无为”:

    目前世人对“无为”有很多的见解,有的人认为是消极待世,有的人认为是以逸待劳、养精蓄锐、是厚积的一种表现等等。我认为是“不争”,是那种不争权夺利、不贪慕虚荣的那种不争,不是消极的不争。是讲究那种水到渠成的自然之道。

    关于“人智”:

    有的书上诠释老子认为是“人智”的发展造成了罪恶,我想这应该是正确的,在人不正当使用了智慧的时候就产生了罪恶。

    老子当时处在的年代是春秋时代,他说天下大道已逝,他非常怀念古时大道存在时的情形。我觉得从春秋至现在确实是存在着老子所说的那种大道已逝且日益加剧的现象。在老子同时代的孔子也说大道已逝,所以他要用礼来挽救大道的逝去,然而事与愿违,后来又有世人创造了道德直至法律、制度,这都说明了人的罪恶在增加,或许真的有那么个赎罪日、救赎日、惩罚日什么的也真说不定。因为人类的发展违背了天道、自然之道、规律之道,所以说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我看了世界史之后发现在厚厚的一本世界史中只有最初的几页,也就是“史前时代”是没有对战争有描述的,而以后的章节里可以说世界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充满了掠夺、争权、夺利、殖民。这些也证明了人智的不良性导致的恶果。

    圣经里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给人以智慧,是否上帝也知道人是不能有智慧的呢,后来人偷吃了智慧果便产生了罪恶。

    关于“大道”

    老子非常推崇三皇五帝时的禅让,他认为那就是大道的一种表现,他同时也认为是人智泯灭了人的真善美。我理解老子所说的“大道”就应该是人的真善美、人的纯洁之心,而人智的发展会破坏、吞噬人的真善美及纯洁的心,使人很难拥有那颗大道之心。

    个人感悟:

    综上所述我理解为在人最初起源时思想上是空的,只知道饿了就要吃、冷了就要穿,没有什么善恶、美丑、贫富观念的,也就是“无”或者“虚空”,那种人是最可爱的,那种世界是美好的,如果我们如今所有人都能把智慧用在真善美上,那这个世界将是最美好的!

    孔子曾有两次求教于老子,下面是孔子求教于老子的摘录:

    第一次:

    老子送孔子至黄河边,孔子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第二次

    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

    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

    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

    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讲!再讲??

    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罢,起身辞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见“老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ym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