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做个好孩子,不能撒娇不能胡闹,要乖乖听话,别人才会喜欢你。”
——任性是种被忽视的可贵品质。
1、
“任性”这个词无论是在七八十年代还是如今的90后00后群体中,毫无疑问是个贬义词,它顶着长辈们约定俗成的,不可违背的“法则”捆绑着一代又一代人尽心尽力去做个听话的好孩子,尽职的父母,从孩子到父母,再回到儿孙最后又将延续到子子辈辈。
小时候,爸妈时常挂在嘴边的那句,“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要是你有她们一半乖巧懂事,我和你爸做梦都能笑醒”,大概是所有“自家孩子”最反感也最难以摆脱的噩梦。
就像随随便便的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懂事”就能轻易泯灭‘想要一个玩具’,‘想多玩闹片刻’的小小的渴望,而这样的言语最残酷的它在日积月累中对孩子自信心的无情抹杀。
因为任性就得不到糖果,任性的人只能得到批评和不被喜欢。
这种粗鲁性的思想逼着我们从一个会笑会哭能疯能闹的真人变成喜欢伪装失去自我认知的“伪人”。
2、
初中那会最喜欢看湖南台的《变形记》,每次看到山区里那些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孩子就忍不住哭得一片狼藉。
那些孩子承担了太多同龄人甚至比他们年长的人所没有体会过的痛苦和心酸,他们过多的情绪可以随意发泄。
累了,捱着。痛了,忍着。难过了,憋着。过不完的贫困,熬着。
为什么大家在看了节目之后反应很强烈,捐钱捐衣物之类的公益纷沓而来?
这是怜悯是道德是对那些不会任性的孩子的心疼,以及我们内心深处对“不能任性”引起的共鸣。
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不被允许任性的经历,无论是已经是为人父母的80后还是仍在被“嫌弃”的90后,无论是已经很成功的人还是在底层挣扎的普通人。
整天要求你放懂事点的爸妈,老师,长辈,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该如何任性,不是不能任性,而是失去了任性的能力。
提及那些自己不愿意做但别人希望要求做的事,总有一大堆可以让人说得天昏地暗,说到自己都忍不住为自己心疼。
因为不能任性,我们努力成了别人要求成为的人,不能矫情不能吵闹,却硬生生活成自己最悲哀的模样。
然后习惯性带着一副空皮囊麻木上路,不断配合外界的演出,丢了一路真性情。
3、
微博上曾有一段很火的话,“现代人的崩溃是一种默不作声的崩溃。看起来很正常,会说笑,会打闹,会社交。表面平静,实际上心里的糟心事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不会摔门砸东西,不会流眼泪或歇斯底里。但可能某一秒就积累到极致了,也不说话,也不真的崩溃,也不太想活,也不敢去死。”
似乎“能忍”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最高评判标准,任性反而成了一种难得的品质。
朋友的无理要求,闹掰了就又少了个认识的人,忍忍就算了吧。
亲人的血缘捆绑,算了,毕竟这世上没有比他们更亲近的人,还是听他们的话吧。
恋人一次次的伤害,要是分手了更加难受,再谈太累了,将就着过吧。
即使已经很不满意现状,也不愿任性一次,对那些一再逼人的朋友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宁愿放弃自己的追求也要服从“孝子”的捆绑,甚至面对心力交瘁的恋情也只是考虑再三后选择勉强共处。
现在的你有多久没有认真任性一回?
4、
习惯性隐忍真的会把人养成失去任性的能力,如果什么事都只会先考虑强忍,对于外界的侵犯和伤害秉持逆来顺受的态度,那人还怎么能活成自己?
一个不会任性的人有多可怕,没有大哭大笑,不会无理取闹,不会为自己自私地活一次,永远都是安静地没有过多情绪立在一旁,把真实的自己逼死在胡同里。
这样的人是可怜的也是可怕的。
没有任性调剂的生活如同一潭死水,永远都没有波澜,不会体验到波涛汹涌的壮丽,也没有意料之外的惊喜,这样的生活,时间久了,对于活着这件事都会产生疲倦。
图片采自花瓣而那些不会任性的人大多过得很憋屈,偶尔会崩溃也只是以沉默对抗所有的情绪,用最委屈的方式折磨自己。
这种折磨是对自身生命的浪费。
所以任性怎么会是应该被厌恶的品性,能够任性才是人们必须学会的第一课。
希望在生活中逐渐成熟的我们,也能不丢失任性地活出自我的勇气。
(今天推送歌曲,羊毛とおはな《Don't Look Back In Anger》)
和你一样依然在路上的南方小余
2018.4.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