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每个人的长大,升学,便越来越发现,处理好人际关系,确实是一项不可轻视的艺术。
总有那么几个朋友在经不住交友压力时向我们哭诉:谁谁谁啊,其实骨子里是个好人,但是觉得唯独没有把善良给自己。又是谁谁谁啊,对谁都有那么几分敌意,可是凭什么唯独对那个人好对我们却都漫不经心。
孰是孰非,真真假假。从每一个人的评价中,那个人的形象便会因对方的描述重新塑造。因为我们很容易受发言者的思路影响,如同导线一般引领我们的看法。既然如此,又怎么看得清另一个人到底是善还是恶呢?
何又谓善恶?
你认为的好人与坏人,只是看你怎么激发善与恶确切的说,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善与恶。亚当夏娃之时,便已注定人世是善恶交织的。一个对九十九个人善的人,也许对你一人是拒绝排斥的;一个对九十九个人恶的人,也许把唯一的温柔仅仅给了你。
你认为的好人与坏人,只是看你怎么激发善与恶最最能决定那个人对你是冷漠还是温柔的,终究还是你自己。你所认为的好人与坏人,终究还是看你是怎么激发出来的。你因什么让一个好人唯独对你置之不理,又靠何者让一个人不爱这世界,而唯独喜欢你?
一个人对你的态度,只不过取决于你对他人感情的挖掘力。
你认为的好人与坏人,只是看你怎么激发善与恶最近有读点历史人物传记想法,所以在微信读书中找了一本《青年希特勒》读读。关于希特勒的性格,一直以来都是许多二战研究爱好者热衷于讨论的话题。许多人都难以理解,年轻时的希特勒正直,坚韧不拔,刻苦有追求,学识渊博,严格自律善良的人为何会蜕变成二战屠杀犹太人的杀人恶魔?其犹太人集中营的惨状,相信许多人通过影视和书籍后对此都并不陌生,那是人间地狱,后人难以直视其悲惨之状,那是历史上难以磨灭的人性污点。
你认为的好人与坏人,只是看你怎么激发善与恶作者奥古斯特·库比席克曾是希特勒少年时唯一的亲密好友。“我57岁时,在美军拘留营遭受了16个月的牢狱之灾,从而我的健康也被摧残殆尽,所以我必须有效地利用我的剩余时间。”这本书籍,是他在自己生命边缘之迹,留给后来对希特勒感兴趣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文献。希特勒在青年时没有朋友,他喜怒无常,对身边事物总是进行无休止的抨击,作为他唯一的亲密好友,他在书中所叙述的事迹,乃是抛开政治因素,以正常一个朋友角度塑造希特勒。希特勒真正属于不爱这个世界的一类人,他满腔似乎全是数不尽的批判。艺术,建筑,政策,都在他慷慨激昂的演说词中成为了罪过。他不爱社会,不爱学校,没有好友,但他把温柔给了作者,给了母亲,给了他暗恋的斯蒂芬妮。即使再万恶的人,内心都有温暖的阳光。母亲给了他爱,作者给了他理解与包容,斯蒂芬妮给了他动力与希望。也许他在许多人眼中,十恶不赦,但他百分之一的温存,有怎么能否决他在作为一个人的善良?
不要否决一个人的善,也不要永远承认一个人的恶。倘若激发九分好人的恶,那是一个人为人失败的体现;若是能激发一个九分恶人的善,那便是自己为人情商的高度体现。不要抱怨这个社会和他人,因为一切关系,都是系在自己手中,一切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你认为的好人与坏人,只是看你怎么激发善与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