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草根文学社
从化设县前的教学状况初探

从化设县前的教学状况初探

作者: 龙柱深 | 来源:发表于2020-05-24 09:06 被阅读0次

           

            在从化设县之前,并没有从化这个地名。当时应是番禺县流溪司吧!它下辖水东堡、水西堡、马村堡和流溪堡,基本上位于流溪河流域。现在所见史志,内容大多记录的都是设县之后的事情。教育史志,亦在明清之后才比较明朗。但“从虽弹丸,亦王化之所及者"。虽文风靡弱,但天子崇文办学,应当不会遗忘这个地方。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是风水宝地。在当代的考古活动中,吕田狮象岩、桂峰山、海螺滩、高顶湾山、吕田岗等地,都发现不少旧石器和新石器,出土了铜剑、铜碗、铜豆和铜斧等等,是古代的人类遗址。特别是狮象岩周围的许多古石器,除了石斧、石锛、石箭头等劳动工具或武器,还发现石龟,石羊,石猪,石鱼,石穿山甲等动物图腾,甚至还出现心型的石器,这些可算作是史前的艺术品吧!从形状看,这些铜器和石器的制作的工艺是复杂的,应该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改进,不断传承,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狮象岩古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大,持续的时间数千年,或者上万年。在这里发现的旧石器和新石器很多。想一想这些东西的制作和传承,师傅带徒弟,老人教少孩,旧人传新人的教学传承活动就可以想象出来。或许这时我们还不能说他们在传道和解惑,授业传艺的活动却是实实在在的。这可算作是数千年前流溪河流域的教学活动吧!

            在明朝之前和明朝初期,流溪堡地区居住着许多瑶民。他们也是原住民。 随着生产和争斗等社会活动的增多,村落部族开始出现。那些有一技之长或能力过人的人,逐渐成为他们的长老或族长。这是早期的贵族。他们为了保住自己家族的地位,对后代的教育是不遗余力的。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他们也会看书或写字,也会计算和表达自己的欲望。在吕田的灰瑶头古村遗址,有一位村民发现了一块古石砚。它的上面雕刻的象形文字有可能是古瑶文,可能是流溪河流域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了。石砚台显然是用来写字的。一般的平民百姓肯定用不起。这块砚石,应是当时的贵族遗留下来的学习用具,围绕它的故事还需要发掘。这处遗址的故事还有很多,以后我们再作探讨。

              到了北宋时期,朝廷派出重臣潘美驻防从化。现在位于太平镇屈洞村的“防御使钟公祠"就是潘美等人所建。潘美的到来更使流溪河流域发生巨大的变化,也使当地的教化工作进入到新的阶段。宋朝的重文抑武也体现在各大族姓的祠堂文化中。“防御钟公祠"的中座设"著存堂",后座设“永思堂",是村中后辈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有点类似后来各村的私塾。在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已有邑人谭桓考上进士。这是流溪司有史以来有记录的考上进士的第一人。之后,在北宋元符三年,邑人张书言亦考上进士。能在边僻之地考上进士,他们的教育背景应该不简单。可以这样说,这时的流溪河流域已逐渐趋向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随着金兵的进犯和北宋的灭亡,北宋的文化精英和后人逐渐南迁。著名的文豪欧阳修的后人在流溪河和小海河之间的荒地上建起了枫园古村。古村的布局突显耕读文化的重要性。村中有戏台,村民喜欢看大戏,在看戏中接受忠孝节义的教育。村中的月竹公祠、云麓公祠、京恩公祠和云林公祠,都有太公田供养,担负起教育和培养子孙的重责,培养了不少的科第人才。“枫园"后来改为"凤院",村的门楼和牌坊的对联是:“凤立丹山舒锦绣;院开大地建文章",文风之盛可见一斑。现在从化的木棉村、大墩村、水埔村、麻村等大姓村落,都是南宋时期迁到流溪河流域的。这些村落都建有祠堂和私塾。南宋时建的墩头村,环溪书屋与村同在,已有数百年历史,直到十多年前才倒塌。木棉古村有许多书室、书舍和私塾。

            宋朝朝廷曾委派一位名叫邓德远的人到流溪司(现从化)来做地方官,曾受到当地官霸势力排挤,境遇不顺。于是,他下令手下士兵伐木砌砖,建起一座邓氏公祠,以示其在当地立足生根的决心。那些地方势力见到高大上的祠堂和进进出出的人员,只好收敛对抗的心态。后来的邓村人丁兴旺,有文有武的人才,成了当地的大族。祠堂的对联是:“家本江南垂统绪;由来宋末绍其裘"。这些名门大族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流溪司的村落布局和人口分布,改变了当地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教育水平。

           

           

          到了南宋的开禧元年,居住在始兴县牛田坊的退休的南雄太守龙近天,呈文始兴县府和南雄府,要求迁徙到粤中地区。获准后,带着九十七家顺北江而下,在广州周围择地而居,其中也有家族迁到流溪河流域的。这些人的文化素养比较高。他们建村时往往首先建的是祖祠和私塾,以耕读为传家之本。在从化设县之后,瑶民大多迁到乳源等地,空置下来的荒地大多由南迁的移民开发利用。这些移民是大规模开发从化的生力军。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稳定,各村的私塾陆续开办,教学呈现兴旺的态势。到清朝时期,随着官学的开办,官学与私塾互为补充。私塾为学童打好文化基础,官学培养其中的精英。

              在宋、元、明、清四朝,从化籍考上进士的有20人。他们是:宋朝3人:谭桓、张书言、刘褎然。元朝1人:李天泽。明朝10人:陈稢、陈文辅、黎贯、黎民衷、黎邦琰、刘克正、谭炜、曾士楚、麦春芳、陈绍于。清朝6人,其中2人是武进士:王佳宾、周召虎、霍世恒、张德桂、谢廷钧、巢伯迁。宋、元、明、清四朝从化籍考上举人的就更多了,这里就不一一列上名单。

            综上所述,从化在设县前,特别是在宋朝和明朝,耕读文明已初步呈现。从化设县后,已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校私塾更多,人才辈出,已与中华文明融为一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化设县前的教学状况初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ibl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