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思维角色心理
表达|从心理学浅谈个人成长

表达|从心理学浅谈个人成长

作者: 月上舞 | 来源:发表于2017-09-29 18:36 被阅读172次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渡过,生老病死。也许我们并没有清晰的了解这一点,然而不管文化程度高低与否,社会都默认一些规则,那便是到了什么年纪就该做这个年纪的事,最广为流传的当属孔夫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

    其实也是说明一个道理,某些事该啥时候干就得干,不然你就是不符合大众潜意识规则,要被排挤或者异样看待,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讲究集体意识的民族被集体排斥是极其可怕的事,所以每个人都尽可能去服从这样的规则——最明显的则是20-30岁未婚青年被父母催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推导出,不结婚,没小孩,不孝,简单而粗暴。

    有一部分人,基于外在压力于是到了该谈恋爱,该结婚,该生孩子的年纪,也就稀里糊涂结婚;有些人是期待结婚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改变——往往带着如此期待的人,最终失望多,单身都搞不定生活的人,怎么可能把两个人或者两个家庭的复杂关系处理好?

    至于那些出于金钱利益目的的婚约,暂时不讨论。

    我就暂且假设,人生每个阶段该做的事,都是合理正常的——但是这些规则都是外在的,别人都能看到,评判标准还简单明显——比如你恋爱了,至少你得有个实实在在活人对象,这是周围人能看到的,也不至于被说成单身狗。如果你为人父母——你有个活生生的哇哇大叫的孩子,这些都是别人,你自己能够看到得。完成了外在能实实在在评判的任务——我们心理上会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至少该做的我也做了,至于生活那些糟心的事儿——管他呢,谁又不是呢,你看这样生活不也挺好的吗?

    的的确确,生活就是这样一副人人似乎关心你,却谁也不真正在乎的样子。大家都一样,该做的都做了,还要求啥——有事就应付,没事就喝喝酒,兜风,说说笑话,讲段子,不也挺好。

    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的关心自己内心的成长任务是否完成了——痛快与否,也没人知道,强颜欢笑也是快乐,至少让别人觉得你快乐,这也有成就感。难过的时候一个人发泄一通,哭完了继续面对。浑浑噩噩稀里糊涂过着日子,偶尔的灵光乍现,一个脑门拍下去就过去。

    在第一次读发展心理学的时候,埃里克森将人毕生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任务要完成,只要该阶段任务完成,下一个阶段心理发展才会顺利——上一阶段尚未完成,并不会随着下一个阶段任务的到来就解决,它会始终在那,直到你解决。

    当我看完这个阐述,内心非常沮丧,哎,人生真痛苦,每个阶段都要升级打怪,一个怪物打赢后,下一个更厉害的又来了,并且在一定时间,第一阶段的怪物没打败,下一阶段的怪物照旧来,你得同时对付他们——想想真心累,活着真没劲。

    我对于外界的变化是抗拒的,所以内心也没积极的去完成任务,导致现实生活有些不对劲——我已经觉察出来了。

    先来看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

    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信任对不信任

    第二阶段:幼儿前期2-3岁自主对羞愧

    第三阶段:幼儿后期4-5岁主动对内疚

    第四阶段:学龄期6-11岁勤奋对自卑

    第五阶段:青年初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青年晚期18-30岁亲密对孤独

    第七阶段:成年期31-55岁创造性对自我专注

    第八阶段:晚年期60岁以上 完善对绝望

    专业知识就不解释太多,1-4阶段相对来说面对的危机还算轻松——没渡过,也不要找我聊,因为你还有好多功课需要补。

    直接从第五阶段说起,因为这个阶段是大部分人都没有顺利度过的阶段。为什么——这个阶段需要自我探索,回答一个终极哲学问题——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而我本人在这个阶段挣扎探索经历不少磨练,深有感触,该阶段的自我探索对于生活与人生的意义。

    到达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人与人最明显的分水岭——过不去你的人生也许就是原来的样子,以后也不可能有大的改变,而对于探索透彻的人往常能够成为大师级别的人物。

    到这个阶段,有一部分人直接放弃探索——就是那些一直过着被安排生活的人,父母安排学校,父母决定大学专业,父母安排工作、相亲结婚等等,就这这批人。这些人直接放弃了自我探索,人生已经被定义规定。

    另外一批人是经过探索,但是过程太痛苦或者艰难,最后放弃了——心安理得的生活——这是一大部分人。他们向自己向社会屈服了。

    还有一小部分人完成了自我探索——角色统一,这些人是极少数中的少数,这些人往往自我认识清晰,生活有调理,人生幸福——总是就是“成功”——其实圆满更好。

    我想说说,第二种情况,自我探索没有成功,最终放弃的人。这些人最可怜——明明努力过,最后假装去过浑浑噩噩的生活。——这部分人也往往最容易思想出问题——精神病之类。

    自我探索别人不知道你的进展情况,他人也不关心,他们只关心外在的评价体系你是否达到。

    谈恋爱结婚、生孩子。

    我对那些自我认知不清晰,希望通过结婚或者生孩子来逃避核心问题的人,真的深恶痛绝。自己头脑不清,找个人结婚你的生活还是乱七八糟,甚至更乱。这些事我也不关心,那是你自找的。

    我最痛恨的事——生个孩子解决问题——孩子是无辜的。

    真觉得中国很多父母既自私又愚蠢,不配为人父母。从小我们学习语文数学英语,到了人生大事——结婚生孩子,却从来没有一个正规机构教大家,如何为人父母。按照自己的认知胡乱教育孩子,结果毁了一个孩子——也许有人觉得偏激。其实一个人,影响最大的就是早期家庭教育——在看过无数真实案例以及亲自教学的过程,深以为然家庭父母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简单看一个循环:

    A没有完成自我探索——结婚——生孩子——孩子不出意外也是按照A的套路成长生活——A的孩子继续没有完成自我探索——结婚——生孩子……就像一个死循环。

    有些悲观或者偏激——不信你去研究,大部分的人没有跳出原生家庭对自身的影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小时候无意识中我们头脑就被植入一套认知模式——没错就是你的原生家庭的模式——你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不出意外,你不会怀疑自己认识世界的看法是错的——因为你不会觉察。

    就像打游戏,你一开始就被派去玩游戏,这个游戏时间很长很长——一辈子这么长,而且这个游戏非常隐蔽,你都不知道你在玩游戏,游戏已经开始,你在游戏设定的规则中努力地赢——来不及思考这是游戏,你只努力地习得游戏规则,赢——直到最后有一天,游戏结束——生命的终点,才感觉被耍了。

    只有那些意识到这是游戏,并且想尽办法跳出游戏程序中的人,才有可能看到人生的另一中模样。

    也许这才是自我探索的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表达|从心理学浅谈个人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ifw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