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作品,看世界,认识自己;品尝世界,活出自己
03.你存在,所以我存在;我爱,所以你回应爱5篇·关系主题复盘·

03.你存在,所以我存在;我爱,所以你回应爱5篇·关系主题复盘·

作者: 连明堂 | 来源:发表于2017-10-10 00:18 被阅读38次

关系主题精华版

一、性格,在关系中形成、呈现、疗愈改变。

二、你看见了我,我才得以存在。看见,就是爱。都希望有一双爱的眼睛,能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我此刻心中冒出一个念头:感受不到别人的爱,你就远离吗?不!是我有爱,别人回应我以爱。妈妈不就是这样对你的吗?

三、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试着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全然相遇。

四、当你看到了A,就意味着你看到了-A。
个人意识的A和集体文化意识中的A,也就是所谓的正确的、正能量的,这些东西一旦被视为正确,那么相反的-A,就会别视为错误,但A和-A是一样重要的,被我们排挤为-A的,恰恰是自恋、性和攻击性等这些生命动力。

五、复杂的关系,都是为了处理-A,也就是被我们感知为“坏”的东西,先是将一元关系不能处理的“坏”,排挤到二元关系中,接着又把二元关系不能处理的“坏”,排挤到三元关系中,而关系越是复杂,处理“坏”的空间也就越大,所以世界之所以复杂是有道理的。

总结:“你的性格,是在关系中形成,你所认为的自我、人格和性格,其实很大部分是来自于别人如何看待你。也就是说,别人就是你的镜子,这个镜子如何看待你,你就真以为自己是怎样的了”。
万物皆虚,当你意识到,你所认为的“自己”,其实是别人眼中的你,这是不是太虚幻了;
万物皆实,一个人的内在心灵必须借助于外在关系,也就是别人的看见,才能发展,所以自我与关系,又是那么真实。

生活如此无奈、残酷、不如意,我们能做的就是大胆地去爱去恨,大胆地去表达,让好的正面的爱的东西占据更多。我也有过体验,就是靠近些, 再靠近些,亲密、依恋、奇迹就会发生。

1.关系,即命运。命运,就是你遇见了谁。·武志红心理学·关系主题一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呈现、疗愈改变。

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这是对6岁前家庭关系模式的内化,这个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当下的关系中时,就构成了命运的轮回。一个人想在当下构建什么样的关系模式,这反应了他内在的关系模式,而这也是他童年的关系模式。如果一个人像疗愈和改变自己,也需要借助关系。

看任何一个关于人的问题, 都试着把这个问题,放到关系的框架里去思考;这个人这样做,是在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控制、共生···

“自体”就成为通常理解的“我”,而“自我”就只是“意识层面的自我”。

“抄后路”:当你发现两个人之间的观点之争失效后,可以跳出来,观察一下对方为什么这么说的心理策略,然后把它指出来。

“他看起来说的是我,其实说的是他自己。”

借助关系的框架,理解性格:
自信,如果在童年时,一个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的相信,他就会把这个关系模式内化到内心,从而形成了自信的内在关系模式。
自卑,就是“内在的父母不相信内在小孩”;
倔强,就是“你又不爱我,凭什么让我听你的”。

健康的关系:客观事实要尊重,而谬误要驳回;主观情绪要共情,而垃圾情绪则要驳回或化解。

最好的养育是由妈妈带。

如果经历了分离之后没有放过“毒”的人长大之后,他的伴侣能如何帮到他呢?

陪伴、理解和接纳,长时间的爱与陪伴,就是非常非常好了。在陪伴关系中,随着安全感越来越足,退行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反而是要做好准备,知道亲密关系中势必会彼此“放毒”的,否则亲密很难真正建立起来。

当退行和固着表达足够时,我们就可以回到更高的一个阶段了。当哀伤表达得足够了,我们就可以不再固着在这个时期的创伤上,就可以前行了。

2.关系,就是一切·武志红心理学·关系主题二

——你看见了我,我才得以存在。

看见,就是爱。都希望有一双爱的眼睛,能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你看见我的那一刻,有两层镜子的含义:
1. 你的眼睛,就像镜子,我从你的眼中,甚至可以看到我的镜像;
2. 当你用心看到我时,你的整个灵魂的反应,就像是一个抽象的镜子一般,找出了我的存在。

我此刻心中冒出一个念头:感受不到别人的爱,你就远离吗?不!是我有爱,别人回应我以爱。妈妈不就是这样对你的吗?

每个人都是孤独而自恋的,必须和别人建立链接,才能走出孤独,意义感、存在感、幸福感等,都从这儿来。特别是当和另一个人有超越了时空的心灵感应时,你会真切体验到,有一些东西是超越你孤独而自恋的自我的。

为什么她都不知道这叫愤怒?
总结原因就是,在她的家庭中,父母不允许她有愤怒,所以当她有愤怒情绪产生时,父母都会忽略她的情感。于是,她的愤怒情绪,从来没有在父母这面镜子里被照见过,所以就像是不存在一样。

吉利根说,父母呼应小婴儿很简单,就是当孩子“啊啊啊”的时候,你也和孩子一样“啊啊啊”;当孩子“哒哒哒” 的时候,你也跟孩子一起说“哒哒哒”。你会看到,仅仅是这样去呼应,孩子就会乐不可支。

为什么我们总会不搭调,无情地切断别人的表达?
我们惧怕爱,惧怕看见,惧怕和别人一起同频共振的美好感受,因此要使劲抵制,也不小心就破坏了别人的感受。而之所以这么做,“我”认为是因为他们也没有得到过这种爱。

一切都为关系,关系就是一切。意思是说,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放到关系中去理解,没有所谓的“绝对孤独”这回事。有时,我们会在孤独中沉思,在孤独中吸取力量,在孤独中成长。但最后,我们必然会渴望将自己在孤独中所获得的一切,说给别人听。

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坐在婴儿车里的小baby做高铁,孩子每次看到火车路过时都会喊“妈妈,看,火车”,而妈妈也会回应说,“啊,火车,妈妈看见了”。

但后来一次,孩子再这样说时,这位妈妈突然间好像懂得了孩子再表达什么,回答说:“妈妈看见了,妈妈也很兴奋”。听到妈妈这个反应,小baby愣了一会,盯着妈妈说:我爱妈妈。
当我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时,我就感觉到了爱。

“心中没孩子”的人,就好像他们心里头谁都没有似的,好像最多只有他们自己。
可以通过什么努力,去和孩子建立感应关系呢?或者说,心中没有主这谁的人,可以去和谁建立这样的能心心相印的关系呢?
办法是,全神贯注地去和一个人在一起。

当“你”全身贯注地带着爱关注“我”时,“我”就感觉到了“你”的存在,同时“我”觉得“我”也存在了,心神也就可以安宁下来了。这种安宁我重复强调了N遍,当我看到女性的时候,我烦躁、不安、翻腾的心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
任何关系中,如果两个人之间能有全神贯注的状态,就可能会建立起高质量的关系。

伤口,是光可以照进来的地方。“失去自我的爱”的价值,是破坏你的自我和自恋。因为自我和自恋,就像是一个壳那样包裹着真我,也切断了和别人的链接,这个壳需要被撕裂、被破坏、被摧毁,然后光才能照进来。

一个人从小没有被看见,习惯隐形人一样活着的人,长大后怎么做到被别人看见?
隐形人,意味着在关系中总是隐藏自己,因此没有存在感。同时,因为碰触不到自己,也没办法去碰触到人。所以会有可怕的孤独。办法是,努力去构建关系,将自己内心的各种渴望,大胆展现出来,伤痕累累也在所不惜。

太孤独的人,是渴望爱而不得,于是退行到孤独中。

为什么那些很宅的人,会认为自己不需要别那么多人看阿金,或者被那么多人看见会觉得不自在,尤其在公众场合?貌似他们觉得他们不需要,或者需要特别少?
所谓宅男宅女,其实仍然是活在关系中。有人关注会觉得不自在,意味着他们人性可能没有处理好,有很多东西在黑暗中,怕别人看见,也可能会投射到别人身上,看别人不顺眼。

因为很少被他人看见,所以自己也看不见自己的痛。

3.我与你,我与它·武志红心理学·关系主题三

——武志红认为最好的关系是,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试着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全然相遇。

我们不能离开关系而独活,但我们的确需要去分辨,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
衡量标准就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当对这些越来越明白后,我们可以远离损耗性的关系,而亲近滋养性的关系,还可以去创造滋养性的关系,减少关系中损耗的部分。

看了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一个概念或理论特别深刻地触动了你,你发现:噢,原来事情是这样的。然后再看世界的时,发现自己的理解能力提升了很多。

我与它的关系:
一个很恶劣的目标——我想骗你的钱,这时你就是我骗钱的对象和工具,这时的关系是“我与它”。
一个崇高的目标——我想构建一个理想社会,那个世界充满了真善美,我带着这份预判和期待,强行把你拉进这个世界里,这时,我会和你构建一份什么样的关系呢?一样是,“我与它”的关系。
同样的,构建一种爱的关系,好的关系,要达到什么条件,做到什么事情,完成什么考验,都是在构建那种门槛和条件,也是在构建我跟你的关系吧。
如果说“我爱你”,我带着这份预判和期待,和你建立关系,这难道还不行吗?不行,这还是“我与它”的关系。

我爱你,是这句话好听,还是切实的去爱你,这是区别。
有人在恋爱中很容易因为一件小事就上升到“你爱不爱我”的高度,但根本上是:如果你听我的、按照我的来,就叫爱我;如果你不听我的、不按照我的来,就是不爱我。所以这时想构建的是“我与它”的关系;而言语中使用的,却是爱这样的词汇,像是说要构建“我与你”的关系似的。

“听话教育”,父母可以逼迫孩子听自己的话,有时候甚至没有理由,直接说“我是你父母,所以你要听我的”。听话教育渗透到了我们无数人的血液中,即便我自己,在夸我养的猫时,也常常会说,它们好乖好听话。因为听话教育的盛行,你周围势必会有浓浓的一团团的人际关系的迷雾。要认识清楚这些迷雾,你才能更好地前行。

生育和养育,都是权力。新生命的出生,自然将改变整个家庭的权力格局,孩子亲谁、认可谁,就意味着谁的权力会增强。新生命就是权力,生育和养育就是权力。

权力规则,其实就是“我与它”的关系。我将你视为达成我的目标的对象与工具,总之是试图建立一个都是我说了算的空间。
珍惜规则,实际就是“我与你”的关系。别说控制你,甚至都不忍将各种知识和本领使用在你身上。我只想让那个带着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

真诚原则意味着我所说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所想的,和我所体验的是一致的。
共情原则就是设身处地到对方的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是深深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
无条件积极关注,基本等同于“无条件的爱”。

情商高的人,太考虑到别人,自我就收到限制了;而情商低意味着把别人放到了一边,这时就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了。
天分或创造力,好像和人际关系能力是负相关。因为没考虑别人,那股创造力和生命力,就缺乏人性化,于是就容易显得特别,甚至是怪异。天才总是坚持再人际关系中做主体,做自己,有可能会显得情商低,也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被别人抵触。但因为一直在做自己,和自己的本我有链接,因此一直保持着创造力;而特别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在讨好别人,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力也因此受损。

当构建“我与你”的关系时,会使用权力规则,也就是“我说了算”;当构建“我与你”的关系时,会使用珍惜规则,也就是“我珍惜你的本真存在”。如果让关系中有被滋养的感觉,必然要用到珍惜规则。

4.拥抱你人格的对立面·武志红心理学·关系主题四

——当你看到了A,就意味着你看到了-A。

个人意识的A和集体文化意识中的A,也就是所谓的正确的、正能量的,这些东西一旦被视为正确,那么相反的-A,就会别视为错误,但A和-A是一样重要的,被我们排挤为-A的,恰恰是自恋、性和攻击性等这些生命动力。

人欲即天理,要顺势而为,广结善缘。
霍普斯:我们要建立一个国家就必须以人的欲望为砖瓦,不要被哲学家们那些好听的词汇蒙蔽了,像上面至善啊、美德啊。人真正的美德只有一个,就是怎么样最有效率地去追求,去实现自己的欲望。
从痛苦孤独中走出来,自己说了算,尊重自己的欲望,自然走向想去的方向,走向丰富。
人欲(动力):自恋、性、攻击性.

一个人执着于“好我”时,就是执着于用这种方式,先是和父母养育者,而后和其他人建立关系,是一种和别人建立关系的习惯方式。“好我”的对立面,会被一个人视为“坏我”,我们会想办法避免它,因为我们不仅头脑上认为它“坏”,也担心它一旦呈现,关系就会被破坏,别人会不喜欢自己。

不敢呈现的部分,就像在人身上消失了一样,但其实,这不是消失,而是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成了她的意识不能碰触的部分。

当一个人的意识,和自我的一部分特质彻底失去联系时,这个人就会受潜意识的支配,去接近一个明显具备这一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联系,而去碰触自己内心的这一部分。

我特别反对中庸,我喜欢极致,我觉得应该去体验极致,同时又有极大的胸怀,也就是自我,去容纳这两者。痛痛快快地爱恨情仇,体验人性和世界的丰盛复杂,这才是生命吧。

我问她,那时让你觉得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你能多讲讲吗?
她想了一会儿后,发现奇怪的是她好像一件都记不起来,甚至整个本科四年的记忆,都变得很遥远似的,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塑料膜一样,不可碰触。
和她逐步深入聊天,我发现在她高中时最亲的亲人离世,之后的她就陷入了巨大的悲伤中,然后她对自己说,不能沉沦,要振作起来。本来,她也是爱笑的人,而之后她把笑这件事,拔高了极高的高度。

原来 她的笑,是用来疗愈悲伤的。
致初中前的自己

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讲,表面行为或有好坏,但背后的动力没有欠缺。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疗方式是,找到所谓“坏”行为背后的动力,把它视为好,然后找到好的表达方式,优雅地表达这个藏在行为背后的动力。

所谓自信,是内在的父母对内在的孩子充满信息,这是发生在关系中的。
与之相识的,“自卑”就是内在的父母不相信孩子;“倔强”是你不爱我又想让我听你的。

原生家庭的模式,它内化到我们的内心,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会把内在模式投射到社会关系中,这是一个轮回和重复。

把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当下的关系模式。有时候别人感受到的东西是我投射给他的。如果我认同了他,我在跟他的关系中产生的感受,是他心中早就有的。

当你在跟任何人相处的时候,不仅要知道他表达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想构建什么样的关系模式。

任何人表达的都是他自己,都是他自己向外投射的结果。

表达不离不弃!
构建好的人际关系。
人类的幸福感,主要是取决于关系的质量,而不是其它的任何东西。

5.一、二、三元关系·武志红心理学·关系主题五

——复杂的关系,都是为了处理-A,也就是被我们感知为“坏”的东西,先是将一元关系不能处理的“坏”,排挤到二元关系中,接着又把二元关系不能处理的“坏”,排挤到三元关系中,而关系越是复杂,处理“坏”的空间也就越大,所以世界之所以复杂是有道理的。

先是感知到“我”是好的,接着感知到,“你(妈妈)”是好的,而后感知到,“他(爸爸)”是好的。当真切感知到,我、你和他都基本是好多的,就意味着极大的整合。当这个整合完成后,就可以从复杂的关系,回归到一元世界中。

人,没有简单活着的福分。

能一个人独来独往的生活,享受这种孤独的人,很可能是“心中住着一个爱的人”。

冷战,或极端的冷漠,是最可怕的,因为这就是思维,就是坟墓。极端的冷漠,类似于绝望。而从渴望到绝望,其实藏着复杂的情感,如果看到这些情感,让他们真正活出来,就可以破除冷漠。答案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大胆地去爱去恨。

无回应之地既是绝境。也即是说,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出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回应,就是光。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关系,因为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淬炼自己的心。也只有人性化的人际互动,才能让一个人体验到自己是人。

当你觉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这就是一元关系。当“坏”的、敌意的体验太多时,婴儿就会使用一个极端的分裂来保护自己:我是“好”的,而我之外的世界都是“坏”的。当“好”的、善意的体验够多,婴儿就感知到,世界是满意的,自己也是“好的”的。

当你觉得,你和另外一个人都是基本好的,这就是二元关系。一元世界极其孤独可怕,所以,人需要从一元世界进入到二元世界。进入二元关系的重要条件是知道别人也是有独立意志的。
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和与你竞争的人,都是基本好的,这就是三元关系了。三元关系张力太大,难以容纳其中的“坏”,所以需要找一个第三者去投射这个“坏”,在一个三元世界中去消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连明堂:生活如此无奈、残酷、不如意,我们能做的就是大胆地去爱去恨,大胆地去表达,让好的正面的爱的东西占据更多。

本文标题:03.你存在,所以我存在;我爱,所以你回应爱5篇·关系主题复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ihu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