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果你今天去世,谁会来参加你的葬礼?——鲁迅笔下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如果你今天去世,谁会来参加你的葬礼?——鲁迅笔下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作者: 大鱼_BigFish | 来源:发表于2021-02-02 13:26 被阅读0次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里曾写道:

    过多地关注他人(那些在我们葬礼上不会露面的人)对我们的看法,使我们把自己短暂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

    由此可见,那些是否来参加你葬礼的人,决定了你们在互相生命中的比重。我们有时候活得很疲惫,是因为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活在别人虚幻的期待之中,所以我们会有身份的焦虑。

    然而即使这样的焦虑,跟鲁迅笔下众多主人公的命运比起来,又显得微不足道了。

    《呐喊》里最著名的两个人物,一个当是孔乙己,另一个则是阿Q了。很多人熟悉孔乙己的迂腐和潦倒,深知阿Q的精神胜利法,但他们的结局却是相当凄惨。

    先看孔乙己。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别说究竟有没有人去参加孔乙己的葬礼了,孔乙己生死存亡的意义,不过就是欠着掌柜那“十九个钱”呢!

    再看下阿Q。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如果说还有人关心孔乙己的下落,那阿Q则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枪毙身亡无疑了。可是不仅没有人真正质疑过为什么要枪毙阿Q,只不过用倒置的逻辑解释说“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围观的舆论对阿Q的死法还评头论足,认为枪毙无杀头好看,连行刑前没唱一句戏,倒也成了他最后的罪过。

    不过,跟《白光》里的陈士成比起来,孔乙己和阿Q至少还有人过问。

    第二天的日中,有人在离西门十五里的万流湖里看见一个浮尸,当即传扬开去,终于传到地保的耳朵里了,便叫乡下人捞将上来。那是一个男尸,五十多岁,“身中面白无须”,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经县委员相验之后,便由地保埋了。至于死因,那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剥取死尸的衣服本来是常有的事,够不上疑心到谋害去:而且仵作也证明是生前的落水,因为他确凿曾在水底里挣命,所以十个指甲里都满嵌着河底泥。

    一个人临终之时身份不定,不仅没有亲人认领,连邻居都懒得去看,更无人去关心缘由,那是何等地凄凉,如此生活,哪里有任何意义可言?


    以上三者的悲剧,究竟是个人的咎由自取还是社会的冷漠无情?

    是个体的偶然命运还是时代的显著缩影?

    我想这也是作者想呐喊给我们听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你今天去世,谁会来参加你的葬礼?——鲁迅笔下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iks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