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在杨澜的私人书单big girl养成计划的音频被种草的,作者龙应台用最温柔的笔触写下了对母亲美君的爱,这份爱包含了三分悔恨七分珍惜,她诘问自己为什么没有把母亲当成那个也渴望看电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兰草、需要有人打电话说“闷”的女朋友?她希望通过这本书唤醒大家对母亲的爱,因为诀别不是生老病死,当她失智时,你们的诀别就开始了!
可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相比于父亲而言,母亲更是一个家里不可或缺的后盾,知你冷暖、予你精心呵护,是保护安全、推动往前的力量。但她却是你最容易忽视的存在,她的情绪她的艰难她的牺牲,你习以为常,甚至你嫌她啰嗦唠叨。她们却从来不会发脾气,只是兀自伤怀,从不表达,我们大概只会在孤寂的房屋里、冰冷的饭桌上、生病的夜晚才会想起这个女人多么重要。
究其原因,一来从古至今母亲是伟大和隐忍的代名词,被社会赋予相夫教子、安宁后方的重要角色,任何出格的行为抱怨的态度都会被回以“是身为母亲的职责”。二来如作者所说,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我们的父母大多从困顿的年代中走过,他们习惯了忍受苦难习惯了勤勉劳动,从不叫苦,下一代忙于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也就不会从被照顾中反求诸己,倾听他们的声音。
可能没人记得我们的母亲成为母亲前她也是被人捧在手心的少女,也曾承欢膝下、天真烂漫,一旦进入母亲的角色,她们就被逼成长,赚钱养家、哺育孩子、辅佐丈夫、孝敬公婆,成为母亲。
那从少女到母亲,我们错过了什么呢?
也许是天性,少女的习性。就拿我自己母亲来说,虽也年过半百,但每次总会在淘宝上让我帮她参考购物车里的新衣服,也会喜欢惊喜。她们的心理的年龄可能远远比外表要小,因为角色设定她们只得藏起心里的小女孩。
也许是情谊,旧时的朋友。少女时代总喜欢三五成群,做什么都喜欢黏在一起的姐妹团,在成为母亲后,聚会成为奢望,微信的问世对她们而言竟是岁月里重聚的欣喜,书中写到“美君与儿时玩伴香凝二十岁分开,五十岁才收到来信,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得去月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三十年后只能轻轻问一句:卿佳不?再三十年呢?恐怕都再难一见,人间的爱和聚,竟真的是天长地久有时尽。
也许是骄傲,老去的感伤。每个少女时代的母亲也许是骄傲明媚的,心怀梦想与自信,老去后等到行动不便时却担心会给儿女增添负担,痛恨自己无用。每次听到奶奶说“我这一把老骨头怎么还不见阎王,活那么久只会给儿女添乱”,我就很悲伤,当意气不再风发时,他们会生出自卑失落,并不是父母有用儿女才孝顺,我们当儿女的可能很少想过自己如果不成才父母会嫌弃吧!再有当世界前进的步伐过快时,父母跟不上时总会生出些怅惘,正如龙应台所说“养儿育女的人是否早知道,当初做牛做马让儿女接受高等教育,最后会换得他们从高处俯视你,不耐烦地对你说“哎呀,你不懂了?””她们或许不懂得那个四四方方的机器怎么操作?或许不懂得网络用语什么意思?或许不会知道当下流行什么发色什么音乐?但她们懂得把最好的东西给你,她们懂得安身立命勤劳致富懂得创造与收获。当你轻松说出“跟你讲你又不会懂”时会不会注意到她失落的神色,似星辰暗淡。
也许是生活,不仅是生存。我们一生如果按90岁算,可以用一张32850格的纸画完。平均15岁左右出社会打拼补贴家用,20岁左右嫁人生子,以后终其一生只为了孩子过的幸福奔波,这就是我们60年代的母亲的一生。我们加速成长,她们加速老去,可能很多时候,她们甚至没有时间过自己的生活,只能说生存,一个时间点有一个时间点的事情,不能耽搁,只是剥橘子、走路、洗碗,甚至都无法做到。
也许还有时间、青春、容颜,也许还有健康、梦想、脾性,也许还有更多。成为母亲后,她有了一个最全面的特点,那就是母亲,中国式母亲,她们沉默温柔、勤劳勇敢、贤淑纯良,却不再复往日少女气。
禁语行禅时龙应台决定:放下一切,回乡陪伴失智的母亲,开始写信。
我们呢?那就趁走散前好好爱她吧!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时光不老,趁走散前好好爱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