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原来你是让我做苦力的啊。”一年前,他的话犹在耳畔。
“怎么能这么说呢,你这么能干,力气这么大,我可省力多了,男孩子就是好,有你这样的儿子可真好。”当我用几乎同样的内容向他倾吐的时候,以前,他受之若醴,现在,他初听时沉默不语,脸上倒也欣然,可我但凡多言一字,他早一脸不屑:“你是敦煌来的吗?”用网络语言“讽刺”我,好玩吗?欺负我……
养孩子,“用”孩子才是正道。物质和精神上滋养的同时,爱需要引流出来。
前年,搬至现居处的收尾阶段,他也出了相当的力。将几件剩余的重物一起扛到出租车上,搬上搬下,在楼下看管……那天,他爸正好出差,而房子交接在即,那一会儿,他瞬间长大了似的,我只跟在其后,作些辅助工作。
“蚂蚁搬家”,是我们一贯的作风。昨晚他忽然说,那几件东西也搬去吧:净水器、空气净化器,还有浴宝。他左顾右看了一番。这正是我们的计划之一。他爸正在加班,于是,他的主人翁精神又汩汩而淌。
是夜,春风拂面,叫了滴滴,驮了大大小小五六件,浩浩荡荡而去。他担当“重任”的样子似乎又回来了。
早晨,昨天在商场买的货送到家里后,他便像模像样地装起椅子。他对拆装这类金属器件总情有独钟,曾有一只浅绿色的闹钟被他折腾得再无活力。
小时候,他“热爱”劳动的模样也是可爱至极:学着用吸尘器、擦地、洗碗、煮菜……暑假时,还常给我烧糖醋排骨和炒年糕,尽管,那排骨又红又黑无从下口,炒年糕呢,实在技高一筹。从好奇好玩开始,滋生小小的成就感,到现在,这一切仿如一场梦。
终究,他们跟以前的我们不一样。在那纯粹的农村生活之中,劳动是一项必备的“技能”,而对他们来说,却成了一种迁就。
记得他小学时,学校组织过插秧活动。在田地里,一群孩子嘻嘻哈哈地卷起裤腿,撸起袖子,投入到从未有过的大地怀抱中。有人脸上溅到了泥,有人一不小心坐到泥浆中……瞬间惹得他哈哈大笑。这哪是劳动,分明是玩乐啊!只这么一出,生活的艰辛与否,哪能真正渗透入这些年轻人的心中呢?真正的农村生活竟被“玩”成这般,是喜是忧?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学校早退出时代了吧?假如真正以人为本,孩子们都拥有自己的“自留地”,“成人”才不至于成为空谈。“成才”教育抵达巅峰阶段之后,是不是又将回归至“夏山学校”般的人文教育?
一个人小的时候做做“苦力”,在其中体验,磨练出专注与认真,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而后,安然地享受到“甜”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