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家读《论语》:钱穆、李泽厚、稻盛和夫27

三家读《论语》:钱穆、李泽厚、稻盛和夫27

作者: 作享 | 来源:发表于2020-12-09 23:05 被阅读0次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

孔子说:“和君王相处,令其厌烦的话说的太多,会招致羞辱;和朋友相处,令其厌烦的话太多,会使关系疏远。”

钱穆先生注意到本则是君臣关系和朋友关系同时论述,原因在于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这“五伦”中,君臣和朋友属于后天的“人伦”。《里仁》一篇主要是讲孝,最基本的“天伦”。而篇末增加人伦关系的论述,是编者的刻意为之,更体现了儒学对仁的全面理解。

李泽厚先生认为君王和朋友一起论述是因为二者都具有独立性的特点,所以即使是善意的忠告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会导致关系的蜕变。

稻盛和夫先生把场景设定在职场工作中,发现同事的问题和缺点一定要指出来,哪怕引起争论,只要是秉持为对方好、为组织好的本意即可。但是如果有私心,想通过指摘同事的缺点、错误和不足,来贬低对方,达成自身利益,则是要杜绝的。真心还是假意,人们是能够辨别清楚的。稻盛和夫把真诚地批评和建议称为“真心的碰撞”,这种碰撞冲突不会使关系疏远,反而促进关系的融洽。


钱穆先生通过这则讲述了为什么儒家特别强调孝道,其原因在于人际关系的五伦之中,只有父子关系是天然和必然的关系,是真正的“天伦”,其他关系都带有后天“人伦”特点,所以孝是人际关系的根基。

李泽厚先生借机反驳黑格尔对论语的误解,说《论语》是处世格言。李先生认为,看上去的处事格言其实有内在的理性追求和宗教情感,只是没有发展成为西方康德式的哲学。

子路宿於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宪问》)

子路住在石门。早晨守门人问他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哪里来。”守门人说:“是那个明知道做不到还去做的那个人吗?”

钱穆先生认为守门人能说出这样的话很可能是位隐士,但是其价值观与孔子不同,所以有讥笑孔子之意。但是他还是不了解孔子啊。目标能否达成是天意,而我不可不为也是天意(使命);道不被天下人普遍接受是命,而我按照“道”行事也是命。孔子上行下达,上行是知天命,下达是行道。“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的知天命之学。但守门人的这句话确实是圣人之心的体现。

李泽厚先生以此强调儒学不是消极避世的,而是投入到事业中的,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精神。这种精神和这句话流传千古。

稻盛和夫先生认为守门人的话不是讥讽而是敬畏之情的表达。现实是残酷的,但是面对残酷现实的态度应该是积极的,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稻盛和夫先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追求京都第一,日本第一和世界第一,每一个梦想都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最终都实现了。追求别人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才是人生的真谛。


马云不是说伟大的理想,看似不可能,但是万一实现了呢?

但孔子的深刻在于即使不能实现,我也要按照我心中的大道行事,这才是儒家的根。他已经到了不以结果论成败的境界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家读《论语》:钱穆、李泽厚、稻盛和夫2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ipk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