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的太多,竟一时不知从何开头,那还是分开说吧。
我与《人生》
说来惭愧,偏好外国文学因此错过本土许多优秀作品。幸得一位故人推荐了这本书给我看,也是奇怪,我这人向来不爱看别人推荐的书,独独他给我推荐的这本书我看了。当时看的是电子版,匆忙之中没能理解到很多东西,看完心中似有所想而无法言表。因此买了纸质版的书,算是对他强力推荐的回赠,不过更多的是我觉得这本书值得。总之,与这本书结缘应当感谢那位故人。他对这本书有很深的感情,大概是和高加林的很多地方很像吧,听他说来这本书看了好多遍,次次泪流满面。不过,故人总是故人,不可多提。第二次的阅读战线拉了很长,不过这主要是我自己的原因,在手机的支配中抽出时间看书实在是太痛苦了。看书应当一鼓作气的。这次看完,也和身边的家人朋友大概讲了这个故事,各有各的见解,我不否认任何一种看法,这只能说明这是一本好书,如同《哈姆雷特》一样,拥有许多的读者。
真的读到了许多。
关于高加林
我觉得高加林是很多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不管很多人愿意不愿意承认,高加林存在于几乎每个人身上,很真实。这很好证明,阅读的时候,不妨在高加林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和他一起做选择:当农民吗?亲吻巧珍吗?去县委做不明不白的干部吗?抛弃巧珍选择亚萍吗?抛弃亚萍回到土地上再次成为农民吗?……面对这些选择的时候,当我们犹豫不定的时候,或者尽管我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当故事往下发展的时候,我们心中真的能完全放下没有选择的那一个吗?这是我们会犹豫的,因此我们的身上有他的影子。
其实高加林这个形象在我眼里,大概因为他在那个村子里显得优秀,因此看上去优点比缺点多吧。比如说他有自己的志向,不甘于像他的父亲像他的父老乡亲们一样甘于平凡度过一生……可是,他的过于争强好胜,他的虚荣,他的侥幸心理……这些都是性格上的缺陷,是他一步步走错的原因。可是要为他找理由也不是难事,上天几乎把一个男人的所有优点都给了他,外貌,身材,智慧……可是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高加林的出生环境使得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人,在面对可以一展才华的机会的时候,既要把控好心中的道义底线,又要尽可能展现自己。可是啊,我们的高老师他忘了本。他知道突如其来的升职是不好的,万一被揭发了呢?但是他安慰自己,没事没关系那么多人都这样,不会只抓我一个人。他知道巧珍对他的爱,可是亚萍与他兴致相投,也能给他更好的发展前景,于是他嫌弃了巧珍的不识字,只懂得家长里短,而选择了可以与他谈国际形势的亚萍……
高加林这个形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争议呢?其实我的父亲给了我很好的解释,你们这些读书人,虚荣,面子薄,以为自己读了几天的书,就和别人不一样了。叫卖这种事小孩子都可以学着做,高加林他那么聪明他不会?见了有机会可以升迁去往更好的地方,就忘了自己在最落难的时候给你爱情的人了?后来那个就是爱情了?年轻人啊,要分得清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情,很显然,黄亚萍给他的是友情,刘巧珍给他的是爱情。你还说他聪明,我看他蠢到家了,做人忘了本就是愚蠢。那你告诉我,你告诉我这个没什么文化的老父亲听听,他和那些弃了糟糠妻的陈世美有什么区别?纠结?有什么可纠结的,要是我,我想要得到的就正当渠道得到,心志高怎么了?心志高他为什么不在县城里做一些小买卖然后赚了钱去更好的城市里发展?父亲说这些的时候,我也有想有自己的争辩?可是我要怎么去为高加林争辩?或者说为自己的虚荣争辩?假如有一天我的生活也需要我去和别人通过商品交易来维持,我还是得去做。至此,我大概明白了自己也同高加林一样染上了自认清高的读书人的恶俗。
关于马占胜等所谓干部
马占胜何许人也?一个干部。可是让高加林回到土地,离开土地,又再次回到土地上的人都是他。小小的干部将高加林这样的年轻人几乎是玩弄于股掌之间,至少,高加林的几次重大变革都是与他有关。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有马占胜和高明楼这样的人。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有时毫不顾忌给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当头一棒,使他们对生活更加悲观;有时,还是出于个人目的,他们又一下子把这些人推到生活的顺风船上。转眼时来运转,使得这些人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自己顺利得有点茫然。”
一个小小的村干部,对别人的整个人生几乎都起了重大作用,而这一切都是出于他的个人利益。为了让自己的面子过得去,为了拍领导马屁……
马占胜只是中国这片土地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色而已,如今的生活里,对别人的生活不公正地宰割的人还少吗?直接的,不干实事的挂着为人民服务标语的行政人员们;间接的,不负责任的老师……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节外生枝就是犯了大忌了。
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里那段很有名的话最后说,别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在这个人身上也体现了,因为拍马屁,马占胜将劳动局局长的侄子高加林私自调了职,最后被发现之后,他自己不也卷铺盖滚人了吗?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中国现实的例子太多,不胜枚举。
总而言之,关于为人民服务,我觉得,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假公济私。载舟覆舟,道理是浅显的。
关于爱情
和妈妈讲这个故事时也是自己疏漏,只是讲了黄亚萍对加林的爱里不包括加林的身份是一位农民,忘了在加林去和亚萍讲要断绝来往时,亚萍也说不在乎他地农民身份愿意和他一起到土地上去。因此妈妈说亚萍不爱加林,在这里我与她争辩了,因为从我的角度看,亚萍是爱加林的,就算她为加林的农民身份犯愁,我也相信她是爱他的,只是没有那么彻底,当她说了她愿意与加林一同去做农民的时候我是感动的。不过思来想去,进一步思考,这是她在非常想要挽留加林的情况下说出的话,她在那一刻觉得比任何时候都要爱加林,但是,假设她真的与加林一同到了土地上,就像加林说的那样,她娇生惯养能做什么呢?她能否忍受农民的辛苦以及几乎一辈子在土地上的那种生活?这都是我觉得她可能会打退堂鼓的地方。
但是巧珍的爱就不一样了。就像张爱玲说的那样:爱一个人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加林到了县城里,巧珍帮高玉德老汉家做各种活,不怕别人说闲话;三星有车到县城里,她二话不说,锄头往地里一撂就来看加林了;哪怕是加林那样伤害了她,这个善良的姑娘仍旧阻止自己的父亲与姐姐对他的谩骂;当加林重新回到农村,她又为加林去向高明楼请求一个职务……她付出的这一切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面对那么多的质疑,对加林将来离去的恐惧,她都用爱来诠释了。
可是,就像加林自己说的那样,他失去了一块金子。这个爱他,同时他也在心底里深深爱着的女孩就因为他的虚荣,而成为了别人的妻子。巧珍肯定不爱马栓,但是她是那么善良啊,她知道加林回来了,她的亲爱的加林还爱着她,可是她不愿意伤害马栓的心了,因为她知道被伤害的痛苦。
妈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听多了都差不多:穷苦夫妻,丈夫飞黄腾达之后,以妻子脱离社会为由抛弃她的故事。她说,爱情啊,不是那么容易的,有人愿意为你付出那么多不是让你恃宠而骄的,要珍惜,不要拿这个当成随时可以轻易甩掉别人的理由。
我非常佩服作者的其实是他的这个题目。他叫个《人生》,他不讲人生,就讲高加林的故事,可是,读完整本书可以看到的是,就是这几条路,几乎就是高加林整个人生的选择了。
回到书本最开头的那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看吧,这就是我觉得路遥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从一个人的一个时期的经历,让人思考整个漫长人生。
看书吧,需要独立思考,不过这次阅读我学到了新的东西,我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我身边的人听,让他们也来谈谈他们的看法,这对于我的一些观念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弥补我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的不完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