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国内翻译家林少华老师去日本神户大学开会的时候,顺便走访了村上春树的母校。并调侃道:高考没考上理想的大学又有什么要紧的呢?不信,看看人家村上好了。
村上春树当年由于成绩欠佳,复读一年后才考入早稻田大学。之后也没好好学习,以致七年才拿够学分毕业。
虽然村上不是拼命跻身高等学府渴望出头的人,可他后来成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就像所有功成名就的人们一样,事实摆在面前,什么样的人生经历都是有意义的。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高考改变命运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吗?当所有人跟你说考上好大学并非唯一的出路,人最重要的还是能力与人脉时,你是否会将高考成绩看得越来越平淡?
纵观你的周围就可以知道:跟你说成绩再好也没用的人,是不是恰恰都是没上过名校,相对来说也一事无成的人。
真正高学历高薪的人是不会跟你讲这些的。
如今,有钱的暴发户流行去各个地方听讲座学习,因为他们骨子里最遗憾,最恐惧的也是被人说空有身家却没有文化。
1
为什么人一定要上大学?为什么二本的学生渴望通过考研逆袭?
因为你身边人的优秀程度,会影响到你的思想、你的习惯、甚至改变你的人生。
举一个我身边的真实例子:
高中时的同学梓叶,是个心气非常高的女孩。从小在单亲家庭的成长,造就了她敏感、要强,又有点偏激的性格。
在我们家乡这样的高考大省,她当年考入了一个师范类的二本学院。
4年的时光平淡地渡过,偶尔与舍友的小波澜,成了我们每次电话粥的的主要内容。那时的她努力学习,虽然对未来略感迷茫,却也很容易想到:最好的归宿,就是考入事业单位,或者在家乡当个英语老师。
然而毕业后,她并没有立即投入到工作中。
或许也是命运安排,那时的梓叶有机会见到了在知名学府毕业的老同学,他们说到了一些朋友的近况,大家有出国深造的,也有在北上广500强企业实习的,高中时大家都是埋头苦读渴望拔尖的菁菁学子,回老家找工作的还真是不多。埋藏在梓叶心底的那颗不安分的种子终于开始萌动,总有个声音隐约盘旋在耳边,告诉她人生还有机会,不能甘于这样的生活。
反复斟酌后,梓叶真的开始全身心投入到考研的奋战中,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三跨”考生。
“三跨”考研:是指跨学校、跨地区、跨专业。由于这种考研难度太大,因此跨考成功的人相对较少,因此会被单独称呼。
那时的梓叶,没有工作,背水一战。偶尔在考研论坛上与其他研友的互相鼓励,成了她那段日子唯一的慰藉。
后来,梓叶不负众望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对外汉语专业,开始了充溢而多彩的研究生日子。
当外教给留学生上课、参加央视的专题节目、以各种华美的装扮现身诸多文艺晚会……她在这3年的时间里飞速成长,结交了许多跟她一样有人生追求的人。
在活到淋漓的氛围中,梓叶变得愈发大气而自信。
如今,她已经毕业快2年了。在北京有着稳定的工作,且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梓叶还没有到达理想的人生高度,却已然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2
考研名师张雪峰在《演说家》中,针对该不该上名校这一问题,进行过非常深入人心的阐述。
他列举了三类不同排名的院校:齐齐哈尔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北大。
建议大家去关注一下,每年去这三所学校招生的企业、为学生开出的底薪,有何不同。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73825/4167bbcf808904bf.jpg)
现场的嘉宾纷纷叫嚣:学历不重要,能力才最重要。上好的学校不是唯一的出路,年轻人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受挫,才能不断成长……
张雪峰以一句话回击:“可他们没有机会。”
一个新出社会的人,面临不同的工作选择。他最主要的敲门砖就是他的学历。
当然你会说,高分低能的人也有。而资质一般的人也可以成大器,马云不就是嘛。
但你要注意到一个比例问题。我们大多数人的属性:都是普通人。
穷其一生努力工作,追求的就是薪资报酬、福利制度、丰富的资源。
而在如今的社会,一个专科生,或者三本院校毕业生。他们毕业后,极有可能进入的就是非常普通的企业,拿着平均线下的薪水,目睹非常渺茫的晋升机会。
我当年在重庆,参加过一个三本院校的校园招聘会。现场小型私企的销售岗位占了大多数,清一色的只提供五险没有“一金”。最后甚至还看到有餐饮企业招服务生的。
不禁让人内心五味杂陈。
3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56UP》。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73825/38062702405339df.jpg)
从1964年开始拍摄,记录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7岁英国孩子的生活。
此后,剧组每隔7年都会拍摄一次。
直到2012年更新的这一部中,他们56岁了。
49年的跟踪拍摄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很残酷,也很现实。你的出身会决定你的未来。这些孩子长大后,富人仍富,穷人仍穷。
唯有一个从小村子里考走出来的教授——Nick,显得特别了一些。
他是片子里唯一一个由底层阶级晋级精英阶级的人。Nick人生的转变,恰恰是通过考取牛津大学的物理系,在这个精英聚集地接受熏陶开始的。
看我们国内,也能了解到:当今在商场叱咤风云,在网络上风生水起的各行企业家,清一色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大学。还有好几位是当年各市的高考状元。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73825/f9de2e3c6b90ac43.jpg)
这跟我们所说的“土豪”是不一样的。
挣钱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但唯独学习的经历,是你独一无二的个人财富。它也能为你的成功,附上更别样的传奇色彩。
4
很多人会告诉你,读书得来的不过是一纸文凭,相比而言它没有实质性的用处。
而最有用的,非人脉与实力莫属。
这个观点貌似很有道理。
但其实它非常的片面!也偷换了概念。
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都认为人脉是混迹社会的成功之本。
人脉有用吗?确实有。但要等你和你的人脉能互用互利时,它才可以帮你的事业锦上添花。
若你从未触碰过真正的人脉,就很容易把这种求之不得的事物,想象得过于美好。
人们在初入职场的时候,每日当领队的跟班,陪酒,妄想有朝一日也能分一杯羮。但过去5年、10年,你会发现,大部分人会因此而变得心浮气躁,并牺牲了大量自我提升的时间。
相反处处留心学习,不断自我提升的人,会在几年内飞速成长。乍一看他们也在经营人脉,可那是在自己的羽翼丰满的基础上。而一味追求人脉,得到的只是虚有的光环。
再说一下实力。
这个词本来涵盖的范围就很广:经营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等等。
但它们无一例外都需要你有很好的理解、思维模式。这样你才能消化你所接收的任何讯息。
对自己的认知,对社会的认知。对人和环境的观察与思考。这些有很大一部分,是你学生时代培养的能力。
当然,也包括多读书。
比尔·盖茨在接收哈佛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的演讲中提到:“哈佛教会我许多经济与政治的新观念,也让我在科学新知上获益良多。”
5
中国新锐作家采铜在《精进》一书中谈到:
“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人生路确实很长,重要的是长期而持续的努力。相比较而言,读好书并不是走向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径。
可现实情况,普遍是以大学为分水岭,年轻人们的差距年复一年,日益拉大。
所有人都在受环境的影响,被同化,被熏陶。
高等院校的学生亲身感受白岩松,俞敏洪等人演讲的澎湃,开始过早地规划十年、二十年职业宏图。
专科院校的学生普遍以社交为主,学习为辅。利用高额的时间成本,去参加各种兼职,美其名曰“锻炼能力”。
人生几十年,我们从出生择校考大学,到求职晋升选配偶,各种抱怨和不公潜伏在各个阶段。
与所有阶段相比,读书反而是最为公平的竞争方法,也是天生落后于起跑线的人,最强有力的逆袭手段。
这种情形下,你还会认为:“读书得到的,不过是一纸文凭。”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