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炼字之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应该怎样理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应该怎样理解?

作者: 梧桐树边羽 | 来源:发表于2019-10-21 08:34 被阅读0次

    “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历来有诸多解读。而实际上,王国维提出的三境界是有对象的:“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也就是说他是指学业,事业攀登路径上的三重境界,是成就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所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早就在事业、学问上已经超过一般人了。

    所以起手第一境界便与众不同,句子出自晏殊的《蝶恋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上高楼”,说明求学问者达到了一定的认识高度的状态,已经远远甩开了普罗大众。“望尽天涯路”,因为视角高出常人,发现了知识如海,产生了远大的理想与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因而产生人生的迷茫。

    这种迷茫是认识到知识、学问、人生可以达到的高度,却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要如何从这种无力感中解脱的疑惑。这种迷茫是基于对世界、对自己的冷静认识。在这一境界中,学者对如天地苍茫般的学问充满了无力感。而那些到处宣扬自己的才华,自得于半桶水学问的人是感受不到这种知识的压迫感的。

    而第二阶段是苦心钻研学问的状态,也是为事业拼搏、思考的状态。句子出自柳永的《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认识到世界的广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浅薄,于是奋力追求,极尽所能,为了破除迷茫,而孜孜以求,身心为之疲惫而不悔。知识带来的精神愉悦感完全让人忘却了求学过程中的疲惫,让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憔悴于身,满足于心。

    在孜孜不倦,舍生忘死的追求下,终于达到了学问、事业的另外一个阶段。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在长年累月的辛苦追寻中,终于实现了自身认知的突破,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成长。但是这个阶段也并非就是最终境界。这种类似于顿悟的感觉,不过是在长期地努力中,终于在博大的知识海洋中发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而已。

    经过了如此漫长痛苦的三个境界,也只是刚刚知道:“我知道我该干什么了。”以后的方向,以后的求知,都从这一刻走上了合乎求学者,求业者的正途。学问之路,越走越宽。

    这是“悟道”的释然,是对目标的确认,是追求目标的开始。

    “三境界”的真正可贵在于“思考”,无论是成就事业,还是成就学问,只有通过谦虚地求学,大量艰苦地奋斗,才能灵犀一闪,发现自己未来真正的方向,成就自己的人生。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第三境界并非事业或学业的最高成就,而仅仅是指通过不懈地努力,发现了自己要追求的层面到底在哪里。

    找到宝藏的方向,和找到宝藏同样甚至更让人欣喜,因为那个正确的方向后面是无尽宝藏的希望。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大致相当于第三个境界,一个人到了中年,对未来有了确定的方向,但并未真正成就,而“不惑”之前的迷茫、刻苦追寻,大致相当于前两层境界,这些阶段都是漫长甚至痛苦的,换来的是“不惑”的人生开朗。然而,这也仅仅是个开始,“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也许在认识上能更近一步,还只是也许吧。对人生的领悟,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

    你看,这三重境界说在哪里都可以用的。但是有一点,第一层境界起点就是很高的,而最后一层境界不过是真知或者说正确方向的起点,即便到达了这层境界,未来也不过才敞开大门。

    所以,王国维的这三重境界只是人生、学问、事业中间一个比较关键的从博杂入专业,从粗疏入精致的思想转换过程,并不是整个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应该怎样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cq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