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
总是先看见海的图案,后看见海
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
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
借助于人为的戏剧
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
——张爱玲《流言》
网上传过一篇《来自地铁的风——喜欢北京的100个理由》。
“在火车站听到的不是‘让让’而是‘劳驾’。”
“去旅游的时候,地铁站外面两个男生弹吉他,唱歌,超级好听,但歌声有些难过,我想,北京可能是故事最多的一座城市。”
“北京是全国少有的,在这里谈梦想别人不会说你傻逼的城市。”
“老巷子、京片子、下午和阳光一起下围棋读报纸的老头儿们。”
“每次从地铁出来的时候,迎面来自地铁的风和人海就觉得这是座希望之城,具备了很多可能性。”
在北京已经四年了。
我总是摇摆不定,偶尔动动想转移到上海的念头。我甚至给自己列过一张单子:想去上海的10个理由和留在北京的10个理由。
在我看见一个帖子分享上海站在街边吃的网红牛排的时候,在我突然喜欢有河的城市的时候,在想看池子的脱口秀现场的时候,在我突然想像自己独享下午茶浪漫的像幅画的时候。
这四年,我每天往返于公司和住所。唯一改变路线的时候是换工作。
我很宅。下班之后会出去约饭约会的情况少之又少。
我想吃的很多,尽管收藏了一堆北京馆子还没一一去遍。我喜欢有河的城市,却连后海都懒得去。老胡同里那些我没去过的咖啡店,美的比我更像一幅画。
朋友说,上海只是个适合去旅游的城市。
我去过几次上海。没有特别的行程。也没有很深的印象。上海人到底有没有很冷漠,我不知道。
说不出原因的喜欢,或许仅仅是因为不了解和自以为。
亲戚要带孩子来北京玩,问我都可以去哪里。
讲真要是问我一个我没去过的国家或城市,我或许能提供很多方案。
旅行的时候,我总是迫切的想去了解我的目的地,不惜用个把月的时间去攻略。而近在咫尺的北京,我从来没有认真的走过。
我的清单里,有北京最美咖啡厅,老北京都该逛一逛的胡同,全国必吃榜北京上榜餐厅,北京有趣的废墟.......而我一个也没去。
在北京总是这样,身在忙碌中,望着别处的好,却常常忽略本身的馈赠。
想用一天的时间在北京“游车河”,虽然公交票价早已不是4毛钱。
在一个地方坐上公交车,从一些我知道的站点到我不知道的地名。
看到了喜欢的建筑,或者听到喜欢的站名,就下车, 换上另一趟。
这样走走停停的一天,总会看到一个不想离开的理由。
北京是一个必须脚步不停又可以漫无目的的城市。
想和北京的男孩谈场恋爱,不为他的户口。
我有一阵玩社交软件,认识几个来自不同地方的男生。其中两个聊得来的都是北京人。
地域其实很明显能区别每个人的性格。这不是歧视。
他们打招呼不会说“美女 晚上好”。他们能理解到我的不温柔不是因为生气,不会尴尬的回一句“不好意思”。他们各种怼我提到长辈却极有礼貌。这种沟通,被我理解为舒服。
大学的时候,朋友谈的一个男朋友。男生剪了新发型,她笑说你像顶了一坨大便。之后男生跟她冷战一个星期。
所以,幽默感都不一样,怎么谈恋爱。
同出北方,北京男孩和东北男孩像又不像。北京男孩的礼貌深入举止。我曾经喜欢一个人,仅仅是因为他提到我父母时说的不是“你爸你妈”,而是“叔叔阿姨”。
北京是一个可以轰轰烈烈恋爱再潇潇洒洒分手的城市。
在北京的咖啡厅,带上电脑和笔记本,我可以静坐一天。
这是让我最能平静和有灵感的方式。这也是我曾以为的在上海生活的常态。
一杯咖啡一本书,一直坐下去,店员不会想方设法撵你走;电脑放在桌子上,也能安安心心的去几次厕所。
走在闹市和拥挤的地铁站,我很少会紧攥着自己的包。小偷或许无处不在,可我就是这样大胆的放心周遭的一切。
是来北京的第一年。我在下班走出电梯后,看见张嘉译。
他穿着橘色Polo衫,夹着黑色公文包,独自一个人。毫无准备的遇到一个明星,让我认出他的还是他招牌的走路姿势。
好像偶然遇见明星司空见惯。一起出电梯的几个人讨论了一会确认了是张嘉译后各奔东西。
我住的小区常有剧组拍戏。有次朋友来北京玩,安排在我附近的酒店。和她同住一层的有《三个奶爸》的导演组。电视剧的主演是李晨,陈赫,张歆艺。
后来习以为常了。很多明星都和我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去过同一家餐厅。李易峰住哪个小区我都知道,正准备多挣点钱去那附近租个房子。
别说梦想。在北京,连惊喜都多别人几步。
在北京,就要喜欢下国安。听几场演唱会。去老胡同发发呆。
我偏偏是个俗不可耐的姑娘,爱着大城市的繁华,却更喜欢把自己宅在繁华背后的小卧室里——拉上窗帘,看书,听歌,陪着愿意陪伴我的老朋友。
北京于我,不是首都,而是一座温情城市。
我不想说是那些融化了奔波与拥挤的热情把我留下来,也不想说是什么发着光的梦想让我不想走。
就是凌晨1点我想吃蛋糕仍然可以定外卖;就是租着干净的房子,遇到聊得来的室友;就是不闻着雾霾就觉得水土不服;就是那些一边跟你瞎贫一边在罩着你的同事和朋友。让我在摇摆不定多少次以后,都更爱北京。
欢迎关注:宅女去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