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记得自己最近一次做的重大决策吗?决策,就是拿个主意。是面对不容易判断优劣的几个选项,做出正确的选择。
相信每个人,都希望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也都经历过做出错误决策,收拾一大堆烂摊子的尴尬。决策是一个非常纠结的心理过程。
你掌握了科学决策的方法吗?我把最近学到的有关科学决策法分享出来,先用起来、再看反馈,是不是决策起来更明智呢?
平时我们为什么没有决策?
1、没有养成决策的习惯
《原则》的作者雷说,人的一生要做出大大小小100万次的选择。这些选择的积累、叠加,造就了我们的一生。但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多数时候是按部就班,该干啥干啥,根本谈不上什么决策。有时候,我们意识不到有选择的自由,让别人拿主意,让干啥干啥。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去记录选择过程,事后分析决策过程,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得到正反馈,就不会促进一个习惯的养成。小事没有决策训练,大事就无从下手。我们多数情况下的决策就处于自动驾驶状态——滑到哪里是哪里。
2、没有认识到决策对结果的影响重大
很多结果,在决策之初就胜负已出。比如希望中大奖致富,就选择买彩票,天天坐在彩票室分析,甚至投注很大金额,大概率情况,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时间、金钱都遭受损失。再有,赌徒猜硬币正反面,如果不了解硬币的两面是随机出现的,不会因为连续出现“字”,就影响下一次出现“字”的概率,因此陷入“赌徒谬误”,其损失一定也会很惨重。
3、没有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
科学决策以前把它想得特别复杂,明显知道一个选项好于另一个选项,这不叫决策。比如,在一篮子苹果里挑苹果,挑又大又好的不叫决策。做决策,目的是通过设置条件去选择,得到更好的结果。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需要的、真正想要的,并在行动上不断调整,朝它靠拢。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决策方法
1、富兰克林的道德算数
适合对一件事,决定做还是不做的比较。方法是,拿张白纸,中间划条线,在纸的两边列出影响决策的好、坏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边是做的理由、一边是不做的理由),然后将两边条件重要性对等的选项,逐一划掉。最后剩下的,那一边理由多,就知道选择什么。
这个决策方法的弊端:
不适用于多个选项的决策。
不适用权重完全失衡的决策。最常见的是感情问题,一万个理由不适合,但就是喜欢一个人。
不适合对变化特别快的、有隐形未知条件的,必须是所有条件都能罗列出来的。
2、旁观技术
把自己抽离出来,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审视决策。这个方法要求你从三个时间尺度去考虑一个问题,也叫“ 10/10/10法则 ”。
10分钟之后,你会对这个决定作何感想?
10个月之后,你会作何感想?
10年之后,你又会作何感想?
比如是否加入“写作时间”社群,开始写作这个决策。设想一下,决定加入,10分钟之后,我不会后悔。10个月后,仍然坚持写作,可能每天花费在阅读、处理、写作上的时间固定下来,输出也稳定下来,应该没有太多损失。10年之后,写作引起思考上的变化,认知提高,身边的朋友也都是勤于思考、积极追求成长的,共同成长10年,好酷哦!
3、建立模型
科学决策的关键,是需要一个“系统”。简单说,是建立一套规则,有什么事就按规则办。也许规则本身也不科学,但是有了规则,至少你的决策是前后一致的,不会随心情改变。
我们平时考虑个什么问题,往往会参考很多很多因素。最操心的问题是,拿不准哪些因素重要哪些因素不重要,而且我们特别容易受到短期情绪的影响,最后促使我们下决心的都是一些很偶然的原因。这种决策方式是不行的。
同样一件事,你当时的心情很容易就影响了你的决定。
最好的办法就是做点数值计算。作为普通人,不懂太多复杂算法,就用最简单的数值计算也能让你大大提高决策水平!
斯坦福大学的文章《为复杂决策创造简单规则》提到,哪怕是特别简单的规则,也能给我们非常好的结果。
举例说,面对一个选择,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可以拿出纸笔开始罗列筛选条件;
为每个条件重要性打分,而后重新排序,可以是1~5分;
考虑每个条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1和0,要么有必要,要么没必要;
通常,三十分钟内,结果就会一目了然,但别急!第二天再花三十分钟重新仔细过遍。
如果选择本身的重要性很高,那么就可能重复更多次。
结语
记录每次决策的选项设置、审核选项的思考过程、如何做出判断,结果与当初的选择相关度如何,不断反思、总结,一定会提高决策水平。最后一句,决策前,做好坏结果出现的应对策略,因为我们不可能每次都选对!
【参考文章】
1、万维钢:《最简单的科学决策法》、《到底什么是厉害的决策法》
2、李笑来:《关于“选择”的方法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