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班好”与“好班”
“班好”在特定条件下,被理解为“这个班成绩比较好”。这个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侧重于这个班成绩的好坏,这也是大部分人(学校、家长、社会)的普遍性认同。
这是一个亟需改变的片面性看法。
我们的教育在之前甚至以后相当长时间内,还是无形中把“应试教育”,以“分数论英雄”这种‘唯分论’的观点放在首位,更关键的是这种观点已经深深植根于大众的心底,并且成为评价一个学校、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
我们的学校应该是学生的学校,教他们识字明理;
我们的学校应该是家长的学校,教他们尊老重孝;
我们的学校应该是社会的学校,为社会培养人才。
过分强调“唯分论”,严重误导学生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感觉只有分数才是最重要的,其它都可以为之让路。这种想法让学生的成长变得残缺,变得单一而枯燥。
生活中有很多美,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美,但奈何学生匆匆而过,不识美、不懂美。
只有懂美,才能发现美;只有发现美,才能享受美;只有享受美,我们的生活才变得美好。很多学生迷茫、不知所措;很多学生偏激、情绪激动。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开导和安慰,还有一双发现美得眼睛。
眼中只有学习的学生是可怕的:
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学生自杀、心理问题、极端思想等问题、源于“应试教育”下的他们,缺乏健康的思想教育,遇见问题脆弱不堪,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摇摆不定。
学生不会做家务、不懂得照顾自己,这是学生缺乏独立的表现。学习固然重要,但懂得生活更重要。对寄宿制学校来说,生活教育不可或缺。
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性。“应试教育”锻炼学生如何掌握知识、怎样应对考试,考取好成绩才是硬道理。
知识不仅仅是满足学生对分数的渴望,更体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在《朱
光潜谈读书》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以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形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治疗。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成绩好的“班好”,而是成绩优异、人格健全、积极向上、良好心态、学生开心、教师省心、家长放心的“好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