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同感,初高中时,老师讲解定理,我们常看老师一步步推导,看着我们都明白,但当我们开始做关于这个定理的题目或者要求我们自己推导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
不会!
为什么明明我们都理解他是怎么一步步推导过来,但要说用起来的时候,我们却不会了?
这里要说的是一个学习中的误区:
把理解和明白了,当成了学习的终点,就不再前进了。或是找到了方法,就以为可以达到一定高度。
要说明这个观点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别人向你介绍一个朋友,他会同你介绍他的模样,脾气,为人,经由介绍你可能初步认识到他是怎样一个人,但是,这意味着你了解这个人了吗?
如果你要了解这个人,懂得如何同他相处,你会怎么做?
我们可能要去同他亲自打交道,然后得出自己与这个人的相处之道,后来我们可能懂得如何和这个人相处,但其实要我们描述如何与他相处又是很困难的。
迈克尔·波兰尼 在 1958 年在哲学领域提出隐性知识这个概念。
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 波兰尼
显性知识
从波兰尼的表述来说,这类知识是容易下定义的,被掌握的,我们了解一个知识的时候大多就是接触他的 显性部分,我们知道这个知识是什么,可以做什么,或者有什么用。但是正如我们的数学老师的证明过程我们都了解,但是关于知识的应用部分即隐性部分,却是我们没掌握的。
隐性知识
可以说是知识的应用部分,也可以说是个人的秘诀,他可能包括一个人的认知结构,或者是你的心智模式,或者是一个厨师的厨艺,通常这部分知识很少通过课本来习得,它的价值也很难恒量,或者是有很大价值。
我们或许看过关于知识的各种定义,但当要应用起来,或者要自己掌握,或许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像是演奏乐器,我们或许懂得乐理,理解深刻,但如何把乐器把玩得很顺畅,又是另一回事了。
为什么接收了那么多,我们却没有成长?
从上面的表述我们知道大多的掌握其实就只是掌握了显性知识而不是隐性知识,为什么看了那么多技巧却没有提升技术,可能是你没有真地去用。
或许这里我也可以对自己有一个批判,最近一直看一些方法论的书籍,但是实际操练太少,方法是无法代替大量练习的,要掌握,只有不断去实践。
如何获取知识的隐性部分?
因为隐性知识是很难表述,但其实还是存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的转化过程。
隐性知识显性化模型- 01 多实践
既然是通过实践中得来,那么我们就多到实践中去,学习到一个知识并不是关于这个知识的终点,而是开始掌握它的征途。
看完定理,多做点题,看了视频教程,自己也动手多操作几遍。 - 02 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 找一个好导师
一个经验丰富的人通常能给予你正确的反馈,基于他自己对隐性知识的掌握,能对你现阶段给予指导,帮助你少走弯路,或者是将自己的掌握的隐性知识传给你。
这部分隐性知识的传授,你可以说他是给你传内功,也是恰当的。 - 03 系统性学习
碎片式学习,其实有时会给我们伪高潮,我们以为自己掌握了新知,但其实这些显知识通常难成体系。知识更多时候是以一种网状结构在彼此之间形成通路,但孤立的碎片往往是孤岛,难以与其它知识形成连接。
有系统地去学习一样东西,你会更容易掌握相互之间关系的隐藏部分,而不是每次掌握无数碎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