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大爆炸,提高了知识获取的效率,可为什么我们依然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一、知识获取的快和多,不代表好和对。
在《穷查理宝典》中说:你必须要知道重点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都只使用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这是处理问题的笨方法。
查理芒格认为,每个人必须要拥有多元思维模型,才能够精通某项专门的艺术,比如说选股票。而我们获取知识的质量如何呢?即使获取了有效知识,一定会用吗?这值得我们反思。
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几乎都是系统性的问题
我们普通人只着眼于单点问题,利用伸手可得的知识和信息解决问题,必然存在系统性风险。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灵光乍泄,依靠的是经验,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具有高局限性。而高手才能大处着眼,拥有丰富完整的知识体系,搭建模型,从追溯原因到思考最佳路径,具有高可靠性。
三、我们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层层嵌套的连环问题
比如,为了提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学会搭建模型。为了学会搭建模型,我们需要提高认知能力。为了提高认知能力,我们需要学习大量知识。为了学习大量知识,我们需要增强记忆。为了增强记忆,我们需要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和消化。为了深度加工和消化知识,我们需要建立“输入、输出、内化”的循环加工。为了确保循环加工有效运转,需要制定具体执行策略。在执行中遇到挑战,还需要解决新的问题...可见,一个复杂问题背后,是无穷无尽更复杂的问题。
复杂问题背后还可能隐藏的是多重专业领域的知识,如果不懂得借力、仅依靠个人力量难以解决。比如,开发一个产品,需要市场调研、需要资金,需要产品经理、需要设计师、需要技术人员。如果没有资源整合的思维和能力,这件事一定做不到。
我们首先要能智慧的分辨出,哪些问题能解决且有必要解决,哪些问题不在实力范围内而坚决舍弃。搭建模型,应该是绝大多数都该掌握的能力,因为这样做性价比很高:从过程上来看,它需要对知识深度加工和消化,从结果上来看,它能关联大量知识、协同发挥作用,大大提高了知识的利用率。
正如,分形理论向我们所揭示的:任何事物都是由一个简单规则无限重复得来的。搭建模型,无疑就是那个简单规则。就像一行无规律的汉字,我们很难记住,但是连成有意义的句,每个字都能轻易记住,我们从小学习的语言就是构建模型的结果。模型是一种认识的高度抽象,把各种知识通过意义构建、链接起来。我相信大部分人通过有意识的迁移和运用,是可以掌握的。
学习模型的最好办法就是随时随处运用模型
以解决消化知识的问题为例,不妨跟我的思考路径来看如何运用:
1.What - 检索模型 :
1⃣️“输入、输出”闭环
2⃣️进一步具化为“学练测评”的闭环模型。
3⃣️福格行为模型:行为(Behavior)= 动机(Motivation)x 能力(Ability)x 触发(Trigger)
有效触发——通过第三方反馈持续触发和推动
增强动机——增加奖励、避免损失痛苦
能力——要有执行的意愿,更要有执行的能力。通过降低能力门槛、提升能力两方面增强执行。
2.Where - 在什么场景下实现:通过脑暴定位到简书平台
Why:通过简书看他人文章 - 输入/学/增强能力,自己写文章 - 输出/练和测/低门槛,他人点赞关注赞赏 - 评/增强动机/有效触发
3.How - 如何实现:
登录简书频次低,不易触发,公众号文章更易触发输入和写作动机;文章发布后可以分享好友,增强互动反馈,弥补简书上的低反馈。
有多少人,目标明确,死于执行。所以,必须搭建一个产生“执行力”的系统保证执行。而在这个过程中,又需要提取多个模型,保障思考的全面性和结果的有效性。比如借力简书平台,比如将依靠个人毅力消解为用动机、能力和触发三方面来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