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煮酒
哪吒形象为何成于佛教,而盛于道教

哪吒形象为何成于佛教,而盛于道教

作者: 原来三天溪 | 来源:发表于2016-12-07 23:27 被阅读1262次

图文 / 原来三条溪

导读:哪吒作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著名人物形象,妇孺皆知,深受大家的喜爱。“头戴乾坤圈,臂绕混天绫,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哪吒传奇),这是人们印象中哪吒的经典形象。其实,哪吒的这一形象,历数朝演变,经过众多名家和文学作品锤炼,至明代臻于经典。下面先看看哪吒形象的形成历程:

起源得名

毗沙门天王之子

哪吒,本是印度佛教中的一个神,为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哪吒”是梵文Nalakūvara之音译,初译作“那吒”,元代时方更名为“哪吒”。

初唐长安大兴善寺不空和尚翻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首次出现哪吒的名字:“其塔奉释迦牟尼佛,教汝若领天兵守界拥护国土呵护吾法,即拥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离其侧。”“毗沙门天王”为梵文之音译,即居四大天王之首的多闻天王,他是佛教的护法神、财神和武神。

在不空翻译的另一部佛经《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也有少数描述涉及哪吒,如“昔防援国界,奉佛教敕,令第三子那吒捧塔随天王”、“尔时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 等。

这些描述虽然简略,却是哪吒神话传说的发展源头。在这些记载中,哪吒随其父兄一道守护国界,担负着保护神的作用。

形象再发展

哪吒形象再发展

唐代崇佛风气兴盛,佛经中所记载的三太子故事被写进笔记小说中。如郑綮《开天传信记》便载有宣律和尚路遇哪吒的故事,故事虽简单,且沿袭痕迹较明显,但可看出,哪吒作为神话人物,已在当时为人们所称道。

哪吒传说中几个较新奇的故事情节,可在佛经及其他典籍中找到原始出处。

哪吒与东海龙王三太子搏斗抽龙筋事,在《秦并六国平话》卷中、《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卷中以及《古今图书集成》等中都有类似记载。

哪吒误射石矶娘娘之徒碧云童子事,与《佛本行集经》中悉达太子弯弓射箭有异曲同工之妙。

哪吒传说中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剔骨剜肉一节,也可在《杂宝藏经》中见到类似记载,其中小王子跟哪吒一样,同为7岁。《五灯会元》也载:“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

至于莲花化身之事,在汉译佛经中更为常见。

渐次饱满

哪吒形象渐饱满

宋代佛经中有不少关于哪吒故事的记载,如在《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密庵和尚语录》、《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中,已有哪吒“三头六臂”、“析骨还父肉还母”等情节,并出现“捆绣球”、“混天绫”等兵器,形象较此前饱满。

情节完备

传说情节基本完备

元人所撰的《二郎神醉射锁魔镜》杂剧,首次将哪吒搬上戏曲舞台,说其为降妖大元帅,出马战斗时“三头飐飐,六臂辉辉”,威风凛凛。

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收有“哪吒太子”条,编者在参照佛经的基础上,加以更多的想象,写了一个较完整的哪吒传说,其所描写的哪吒是一位高大威猛的神勇将军:“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述为哪吒形象定型的最早依据,主要故事虽然简略,但情节基本完备。

塑造经典

1982年《西游记》艾金梅版

《西游记》第四回描写道,哪吒“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这一形象,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二郎神醉射锁魔镜》、《西游记杂剧》相比,虽然模样有些走形,新添了剑、刀、杵、索和风火轮,但主要法宝绣球得以继承。

在第五十一、八十三回中讲到哪吒“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与元人所写一脉相承。《西游记》首次将成年哪吒变为小儿哪吒,给他安上了风火二轮,塑造了一个生动可爱的小将形象。

臻于巅峰

1990年电视剧《封神榜》何威版

《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降魔之说与绣球这个主要法宝在他身上消失了,而另增火尖枪、乾坤圈、混天绫、金砖、九龙神火罩等众多兵器,把哪吒塑造成一个战无不胜、除暴安良的神勇小将军。

《封神演义》进一步丰富了哪吒的形象,作者用了整整三个回目集中笔墨写哪吒的故事,包括哪吒出世、大闹东海、误射石矶、剔骨剜肉、翠屏显圣、莲花再生、父子交恶等,并借鉴《西游记》中“红孩儿”的经典形象,此时情节和形象更为丰富,最终使哪吒传说的叙述达到顶峰。

说到底,哪吒会成为道教的大神,主要是道教的造神运动,道教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与儒教争锋,于是把神勇的哪吒列入道教神仙体系,编撰丰满多彩的故事,抬高哪吒的地位,促进皇家的供奉与民间的崇拜,从而扩大道教自身地位。

哪吒主要神兵利器

乾坤圈——金色镯子,会变化,可大可小。投掷攻击,力量巨大,百发百中,可翻江倒海,震荡乾坤。其色正青,其形正圆,以法天,故其威力可以映月耀日,笼罩众生(《封神演义》)

混天绫——红绫,七尺长,能自动捆绑敌人,可翻江倒海,震荡乾坤。其色正红,其形正方,以象地,故其威力可以移山倒海,包举万物。即使剪断了也能自动修复。(《封神演义》)

风火轮(火轮)——状如太极,周转不已,以明道,故其威力可以追风逐火,生化无穷。双轮暗藏风火之势,可踏在脚下作为交通工具。上天入地,速度极快。在西游记中也是一种兵器(《封神演义》《西游记》)

金砖——纯金打造,砖形,投掷攻击敌人。(《封神演义》)

阴阳剑——不同属性的两把宝剑。(《封神演义》)

火尖枪——枪身一丈八长,共有两挺,此借鉴红孩儿武器。(《封神演义》)

九龙神火罩——太乙真人传授。罩内腾腾焰起,烈烈火生,有九条火龙盘绕。放出三昧真火。(《封神演义》)

斩妖剑——降妖除魔的宝剑。(《西游记》)

砍妖刀——降妖除魔的宝刀。(《西游记》)

缚妖索——自动捆缚妖魔的仙索,像捆仙绳一样。“缚妖索子如飞蟒”(《西游记》)

降妖杵——杵是一头粗或两头粗中间细的打击兵器。(《西游记》)

绣球儿(八瓣球)——早期有火球的意思。其威力无穷,绣球丢起,山崩海裂。内有十六个头目,带领五千瘟阵鬼兵助战。在诸多早期戏剧小说中都将哪吒看做统帅魔王鬼兵。(《西游记》《南游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

九节铜鞭——《南游记》里的兵器。

哪吒,作为中国神话中的经典形象,堪与《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水浒》里的李逵、鲁智深相媲美。其鲜明的艺术形象,相信在中国的文学画廊中始终能熠熠生辉。

希望大家喜欢本文,欢迎大家收藏、订阅、点评!

————END————

相关文章

  • 哪吒形象为何成于佛教,而盛于道教

    图文 / 原来三条溪 导读:哪吒作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著名人物形象,妇孺皆知,深受大家的喜爱。“头戴乾坤圈,臂绕混天...

  • 石头画.哪吒之莲花化身

    哪吒( nézhā),亦作那咤,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哪吒信仰兴盛于道教与民间信仰。在道教的头衔为中坛元帅、通天太...

  • 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文化兴起于周秦,显于大汉,而盛于大唐。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

  • 观音之乡:普陀山

    佛教是外来宗教,它肇自西天印度而盛于东土中国,走过了一条由佛教的中国化而致中国化的佛教之路。 普陀山风景旖旎,云雾...

  • 认知于佛教

    文/红运 每一种文化的诞生,必定是有其相应的土壤。用佛家自己的话说,叫作“因缘和合”。就好像不同的家庭环境,培养出...

  • 人间恒行者

    恒行者胜,古今人皆如此。 勤而行之,持之曰恒。 世人难恒行,故事难成。 起于细,作于易,成于恒。 理简而难行,为何...

  • 剑仙及道教神通

    讲到神通,现代人想到更多的是佛教的五眼六通,而实际上神通一词出自于古汉语,与佛教的各种沟通类神通不同,道教神通强调...

  • 补打卡4月29

    这几天休息,精神状态极好,再耿垣的提醒下开始画画——哪吒,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人,道教护法神。兴盛于道教与民间信...

  • 《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

    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动画电影,还是有些话想说的。 第一,哪吒这个人物的形象,来自于封神演义,却...

  • 茶道之美

    荆楚八月廿八夜,风露立中宵,月下思人。有感而发,援笔成篇,遂成此文。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溯本求源,世界的茶名,读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哪吒形象为何成于佛教,而盛于道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pj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