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第二节,在斌英中学七5班试讲《土地的誓言》。
借班的语文赵老师不知道怎么向孩子们介绍的,当我走上综合楼二楼的台阶时,就有学生热情地和我打招呼:“你就是给我们上课的孙老师吧?”“孙老师好!”接二连三的问好声让我应接不暇,耳边盈满百灵鸟般的清声脆音,心里浸入缕缕春的气息。课堂中孩子们很兴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中间的诵读环节读得还好,个人轮背的时候就绷不住了,背不出的被大家嬉笑,课堂中应有的庄严沉重气氛荡然无存。下课后,又有许多孩子跑过来跟我说“再见”,女班长郑重地对我说:“老师,你讲得非常好。”这些孩子们呀,真是可爱呢。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绝大多数源于孩子们。与他们相处的欢愉和快乐,看着他们的成长中生动与活力,常常会让人忘记工作中的苦累和烦恼。
课后反思,需要改进的有三点:首先,导入部分的《在松花江上》的诵读应该删掉。最初的想法是用这首歌的歌词和《我爱这土地》渲染一下主题,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听了芹的建议,去掉了结课时《我爱这土地》的诵读。昨天试讲之后,发现用歌词导入作用也不大,课中的比读也没甚必要。还是步骤简洁些,内容简化些。其次,例举式写法的提出有没有必要?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古诗文和流行歌曲中例举的使用。这个创新有些冒险。不如换成课文批注中的“铺陈”。以课中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铺陈手法,对后面《木兰诗》中这一手法的学习奠定基础。铺陈是辞赋文体的主要表现手法,而这篇散文的铺陈别具特色,引领学生发现特点,学习写法,作为课堂的第三个活动。还有,这是一节自读课,要体现自读课的教学方法。第一个勾画批注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前面两篇讲读课学到的抒情手法,感受这一课的表达。但是,学生还没学习前两课,第一个活动就耗费了较多的时间,造成学习写法的主要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时间的分配,课堂的侧重,要仔细权衡一下。
昨晚修改了课件,重新梳理了一下思路。今天再看,似乎很平庸的设计,没有创新之处。翻看余老师的书,更没底气了。还是换个班再讲讲吧。
窗外阳光很好,春天虽迟,但终于姗姗而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