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养老,造就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在岁月面前,无所谓准备得充不充分,理不理性。烈士暮年,终究会喟叹生命的重荷。
本文分享几首来自《中诗简赎》的极简小诗,走近那种极致的孤独和老无所依。
《老人和狗》-总第82卷 探花卷
文/周建好
村子很静
唯一的一条狗
也忘记了怎样吠叫
除了在老人面前
用尾巴扫去夕阳外
就叼着几声咳嗽
在月光下啃来啃去
【赏读】
一个人的角落,我们再也分不清世界的真真假假。卑微的生命总在不经意间,忽略了自己。当村庄,在时光里流逝。流逝得如真空般稀薄的时候,我们的孤独会不会膨胀,淹没掉仅剩的微光?
——而这,只是一个老人的日常,熟悉了千百遍的日常。
《空鸟巢》-总第83卷 探花卷
文/黄前
秋天,叶子开始凋零
你希望的翅膀已经长硬
今夜,我看见枝头
摆放的空碗,盛满华白的月光
风来,风往
时光坐成孤独
雪下过后,万物围炉取暖
唯有那些树,瑟瑟发抖
【赏读】清欢过后,红尘尚有人间烟火。而这场雪,却带走了所有温度。“希望的翅膀已经长硬”,每一位成长者,总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们转身,上路。凋零背后的整个枝头,是否也永远长在了记忆深处?
之所以认为是一首有嚼头的诗,正是由这种隐隐约约的指责,让我们惊觉:树也好,根也好,在我们落枝起飞之后,不能被忽略!
《
母亲的一生
》-总第83卷 状元卷
文/梅子
七岁养猫,十岁养狗
二十来岁开始养娃
三十岁时把丈夫养得白白胖胖
也养坏了他的脾气
四十岁后,儿女一个个成人
按她的话说,养大了一群白眼狼
五十多岁得了重病
一天比一天虚弱、变轻
嘱咐把她的骨灰埋在花坛下
死后她想养养花
【赏读】总是试着去解读老人的一生。可最终发现,记住的不过是一些细枝末节。可笑我们珍视的,往往是他们刻意省略、轻描淡写之处。在生与之间,对老年人的理解,我们都太自私和浅薄。
一首墓志铭似的平常小诗,却在结尾处压轴,托起了整首诗的高度。揭露一个社会现状的同时,也在不停地拷问我们的良心。
以上三首小诗,没有华丽的语言,行文也是朴素直白。却让我们以旁观者的角度,见证时间的粗暴和无情。回顾自身,人情冷暖,我们是不是要马上行动?
《百年孤独》里有一句”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
恐怕事实并非如此。父母义无反顾地帮我们隔开了死亡。当他们渐渐老去……阻挡的脚步和行动,再也不堪重负时。目睹全过程的我们已然恐慌——那道挡在洪水面前的闸门,裂口越撕越大,摇摇欲坠。被逼着当了见证人,我们眼睁睁等待必然的结果,却无处着力!
确实,我们是时候开始慌了。
你甚至还不了解,近年已经兴起“空巢青年”的文化概念。——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没有介质,居然无法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