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采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这是一个物质上的概念,也是一个意识上的概念。
迟子建的《奏捷之驿》写的“奏捷之驿”,可在这篇文章中,我仿佛更多地读到了“路”,每个人的路,时代之路、时光之路、回家之路、生死之路、怀念之路等等。
迟子建用“奏捷之驿”作为文章的标题,可我却以为用“奏捷之路”又未尝不可哟?
迟子建的母亲回娘家的路是本文的一条线,主要围绕它展开。几十年前,这条路走得很曲折,可这条路在做小学校长的父亲眼里却是另一番理解。
“他将路途的艰难,算到地球身上去。说是人在一个球上走,这个球还转着,当然直着走着就要滑下来,哪能那么容易到家呢?”

父亲对路的认识充满理性但又不乏情趣,是一种幽默和智慧的解读。这是母亲回娘家的路,也是父亲心中的路。
而在同母亲一起回姥姥家的迟子建眼里,这条路虽然艰难,既要坐长途客车,还要换乘轮船,但也充满了浪漫。
其实,我也更愿意读到这样一种浪漫,一种让人充满希望和温暖的浪漫气息,这也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我在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想到,今天晚上,和春节期间“旸瑫私塾挑战11天高质量日更”的朋友们在群里分享交流日更文章,我发现有的文章缺少这种气息,无论是浪漫、温暖,还是感动、高兴或悲伤,都让人觉得不够强烈,不够突出。我一直认为,写文章总是需要带有一种情绪的,没有情绪的文字就如同白开水,自然也无法感染人了。
而迟子建在这里所表达的浪漫气息确实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美,她写道:
“船长是一条船的皇帝,若是碰到性情随和而又富有浪漫情怀的人,除了规定的依靠站,中途若遇可人的风景了,比如说发现岸上有一片艳红的山丁子果,大家垂涎欲滴的,他就会让船依靠一刻,放下浮桥,让旅客下去采摘……”
看到这样的描写,熟悉我的朋友就知道,我又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涂鸦了。

路上的风景,是有心、有情、有浪漫情怀的人才能真正。迟子建的这种浪漫显然是在艰难“路”上的的安慰,是一种自然的恬淡,是爱生活,爱自然的生动体现。
船长的浪漫真的令人印象深刻。
母亲对于回家路总是十分执着,无论冬夏,都没有阻断母亲回娘家的路。
这就是母亲回娘家的路。
而迟子建在大兴安岭师范上学时的路也并不顺畅,也需要搭生产队进城的马车,需要在火车候车室里呆上后半夜,还担心书本、炒面和咸菜等宝贝丢失。
这或许可以理解为迟子建的上学之路,因为篇幅很少,暂且只这样认识和理解了。
父亲对母亲回娘家的路充满了幽默感,然后他自己突发脑溢血,却因为道路不畅而失去了最佳抢救时机,终遭不治,离世年仅四十九岁。
迟子建带着伤感,甚至还有一些埋怨地写道:“那条十几公里原坎坷的故乡路,在我眼里就像一把长长的尖刀,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总想,如果换作今天,父亲肯定能逃过劫难。因为现在从县城通往那里的车辆,不计其数。”

我觉得,这是迟子建父亲的生命之路。这条路今昔对比,忧思之情,叹惋之情犹存。
父亲的人生之路终结了,但母亲却仍然选择了坚毅。她选择了怀念,怀念那个年代她带着孩子回娘家的那条路,怀念那个被父亲幽默了一把的路,更多是怀念那个时代的人,物和那些风情。
倘若单说怀念那条路,倒不如说是怀念走那条路的方式。尤其是怀念那通往漠河的水路,怀念走水路时乘坐的船。
也许母亲也开始怀念那“性情随和而又富有浪漫情怀的船长”,怀念那“艳红的山丁子果”……
可当迟子建问及母亲为什么想坐船里,母亲满怀忧伤地淡淡地回了句“风凉啊”。

这是母亲在畅怀人生之路,那种慢慢的“风凉”的路。
这样的结尾让我想起杜甫的一句诗“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
备注:

"与旸瑫同读一本书"活动的第2本书《光明于低头的一瞬》(7):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
阅读时间:2019年2月21日
阅读页数:36-40页《奏捷之驿》
注:本文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微博等.我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文中用图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点击专属链接购买,将比官方直接购买获赠更多福利:月会员3个简书贝、季会员9个简书贝、年会员35个简书贝、尊享会员500个简书贝。
旸瑫,一个烹文取暖,煮字疗饥的生活家.更多交流加微信6942145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