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来,等等落在身后的灵魂。——题记
2023年,在时序轮回中落下帷幕。回顾这一年紧紧张张、匆匆忙忙的日子,要用一字来概括自己的专业成长,思忖再思忖,掂量又掂量,就用一个“慢“字吧。
慢中求索
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慢慢求索。大单元教学的推行,对我这接受慢又因循守旧的人,无疑是一巨大挑战。在进与退的较量中,还是选择了接受与尝试。
尝试需要勇气。我鼓足了勇气,于是在慢行中挑战,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
九上第五单元是议论文。依托大单元教学设计,结合单元目标要求,在学校教研活动中上了一节怎样梳理论证思路的课——《求知明智 善读辨思<把握观点,理清思路>》。课堂上,主了题“精读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分别梳理四篇文章的论证思路”主导整个课堂教学,教学过程首先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示例,探究总结出梳理论证的方法,然后利用总结出的方法,完成对《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这三课的论证思路的练习。这节课不仅落实了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训练,还培养了学生议论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更主要的是训练了我提取主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可谓让我煞费苦心。在慢慢的求索中,有努力,有进取。
在慢中求变
在常态课上慢慢改变学生的思维。主问题设计推动了我对课程内容深一点的理解和重组。
于是在慢中尝试着在小说教学中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九下第二单元《溜索》和《蒲柳人家》是自读课文,往年迫于赶进度,要么跳过,要么一节课结束,没有真正落实自读课的训练目的。今年讲到这里,在反复研读两篇文章后,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从单元导读提取要点: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于是,针对小说阅读教学,从阅读提示中提炼两个主问题:一个是“两篇小说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另一个是“这两篇小说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通过这两个主问题,把两篇小说整合一课时,完成自读课的阅读教学。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要在把握学生现有思维层次、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挑战性、开放性、逆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主问题提出的依据是结合学情,学生经过九上两个小说单元的学习,以及本单元前两课的阅读训练,已经具备阅读小说的能力。教学过程中,也是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文本资源“阅读提示”,进行思考探究。在阅读提示中,对这两个问题已有所解答,这样化难为易,学生再走进文本,通过和文本的对话解决了问题。
由此感悟:提出有层次的问题,才能发展高阶思维。设计一节课,应把注重问题设计转向关注学生思维,要引领学生独立阅读,用好助读系统。对课文提示,要以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能够体现信息的语句,并说出自己的理解,运用已知解决新知,并巩固旧知。
在慢慢的尝试中,有改变,有提升。
慢中求进
在古诗词教学中慢慢推进课堂的突破。
九年级课程进度较快,对古诗文,老师可谓穷追不舍。老师备课紧张,学生背诵困难。老师疲惫,学生不会(呵呵,有点夸张哟)。关键是每次上完课走出教室,感觉特别糟糕,好好的一篇古诗文,被教的支离破碎,索然无味,弄得两相生厌。
穷则变,变则通。如何把把枯燥的古诗词课堂立起来,活起来。今年十二月份,于是就把古诗词当做现代诗歌来教。
教学《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坏》《山坡羊 潼关还古》。在学生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设计主问题:两篇文章分别写了什么(景)、怎样写的(写法)、为什么这样写(主旨),按照学习现代文”景、写法、主旨”的核心内容来推进课堂。提示学生从题目入手,教他们学会从“诗眼”找切入点。
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理解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积淀,利用已知,探究新知,并不难。最后课中比读。主问题:今天学的一首词,一首曲,同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咏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作者在创作上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此问题主要是思维训练和人文素养的落地,也就是教智慧,教情怀。
在慢慢的推进中, 有突破,有成长。
鲁迅说,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务必能达到他所向的目标。慢,给生活留白,让灵魂喘息。慢,是我成长的一种姿态。
长长的路慢慢走,年复一年,年赴一年,相信目之所及,皆为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