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冯叔
眼界是个好东西。
好的商业从来不是只看自己的行业,而是要眼界高、看得远、分析深透。
但目前,许多行业都在搞自愚,不仅自己的眼界狭窄,还不让别人高瞻远瞩。
01丨世界级的水漫金山
2020年的一线城市,人口流失是最严峻的考验,留下的人,几乎都在放弃的边缘挣扎,不是每天下班之后对朋友说“我真TM的不想干了”,就是“加班掉头发,身体被掏空”。
对逃离的需求空前高涨,可是回到老家三四线城市就有未来吗?
越接近真相,就越感到绝望。
7月份,美国纽约州失业率15.9%,纽约市则高达20%;欧洲多国政府推出短期工作计划维持民众就业状态;5月的一组数据显示,德、法、意三国均有不低于四成员工在拿60%到85%的薪水。
这样的背景下,大量企业还在自欺欺人的用身体的疲劳来掩盖头脑的懒惰,把低效的体力劳动充到急需创新和突破的轮胎里,眼睁睁看着企业发展越来越慢,生长越来越内卷。
02丨整体下滑势不可挡
虽然主观因素较多,但是客观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近些年来,土地价格越来越高,融资难度越来越大,政策导向不仅倾向于打击房价,还对有息借贷和高杠杆进行制裁。
成本坍缩不可能对质量毫无影响,降标简配导致舆论转向,而这种直击要害、拳拳疼到骨头的打法,无疑是在考验整个行业。斗勇的前半场过去,斗智的后半场,难度系数成指数攀升。
8月24日,保利地产发布2020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实现签约销售额2245.3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1.11%。
作为地产业内的央企一哥,保利的发展降速再次印证了房企的难过之处。到达瓶颈之后,发展战略已经不再是首要问题。
2020年上半年,绿地集团房地产业务合同销售额及合同销售面积 分别同比下降20.7%和30.66%。
曾经叱咤一时的融创、中海也已经滑落到第二梯队。
03丨瓶颈就是生存危机
今年的315晚会,万科被点名。
这次质量风波从业主房内“水帘洞”发展到互联网多方转发形成信息风暴,再到315晚会,在万科的视野中,天花板已经显现,如果不能继续突破,就只能低头,向下生长。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井底之蛙只相信天空是圆片的,夏季的螟虫根本没见过冰雪。任何摆事实讲道理在这种情况下都无效。
产品的同质化抹杀消费个性,在选择性严重缺失的市场之内,整个消费者群体的边界需求被快速收窄,房产的作用除了“睡”以外,没有时尚,没有情怀,没有对世事烦忧的躲避,没有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可悲的是,一线城市都出现明显的人口外流,本来的稀缺性被稀释,占比最大的低成本低风险投资者捂紧了钱包。
韭菜涨势缓慢,楼市越来越倾向于把手伸向有钱人。
8月14日,中海甲叁號院预售证批售信息显示,楼栋最高售价约11.9万/平。其中部分房源,建面拟售单价为12.5万/平。
这组数字是资产阶级分化一个小小的标志,之前丰台区域的豪宅项目,平层产品的获批预售价最高达11.3万/平。泰禾西府大院、葛洲坝中国府、懋源璟岳,皆在此列。
豪宅产品的本质是捆绑销售。
一家只有四口人却多卖给你一个卫生间,六口人就变成上下两层;如果是三代同堂,家里三个小孩还有个没出嫁的妹妹,那就推荐一个带户外泳池和巨大儿童游戏室的房子给你……问题在于作为赚钱的人,这个房子对你来说也许就只是个床。
用捆绑在一起的多样化产品把边界需求拉高,再占满消费空间,这就是豪宅的意义。
但几千套豪宅的集中入市,势必导致这一品类的交易周期普遍拉长。本来是为了以豪宅的一次性的高价格来抵消高地价带来的风险,设计、材料、人工都投入更多,最终却可能等于白玩。
前些年,公布豪宅销售业绩能让根本没有多少钱的人在羡慕中得到快感,点赞还是点踩都是流量;但是现在,大量的互联网原住民已经根本不吃这一套,疫情打击下,“没钱”已经不是随便说说,要是还想赚钱,不是付出大辛苦,就是烧死脑细胞。
牛奶味的冰淇淋吃腻了,各种水果口味都太常见了,只有加入土耳其牛奶加冰岛巧克力能卖得出去,鱼子酱、松露、铂金糖化放在一起才能成为吸金爆品。
可是地产行业却还在纠结于多少钱买地、建多少层、定什么价、精装还是毛坯……想要突破,可是努力的距离从来都没超出原来的圈子。
在这个时代,尤其是今年,个人和企业都想尽办法把成本降到最低,利润提到最高,谁都不太佛系。
要突破就要多投入;利润空间变窄,风险就增加。
单纯的为原来试卷加分,显然已经不够了。
_end_
感谢您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