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真情都可以随意流露和表达,有时候笑声该藏就藏,眼泪该咽就咽,不合时宜的真情表达反而会成为利剑伤了自己。
历史上有两位君主都曾沦为别人的阶下囚,都一样被囚三年,同样的境遇,却是完全不同的结局。一个是越王勾践,他三年中卧薪尝胆,终于复国,另一个是南唐后主李煜,三年中他悲伤哀痛,终被残害而亡。
据说李煜的死和一首词有直接关系,这便是著名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写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的七夕节,那一天也正是李煜的生日,那一晚,李煜想到故国种种,想到自己悲惨的遭遇,卑微的境遇,无限忧伤,便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此词,这首词不加掩饰,一览无余地表达了自己的故国之思,表达了自己的悲痛之情。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月之歌》)这首诗中的眼泪有一江春水之多。
宋太宗听闻后,怀疑其有复国之心,决定立刻处决,于是命秦王赵廷美赐给李煜牵机药,将其毒死。李煜服药后,全身抽搐,腰不能直起,最后头部与足部相接而死,状似牵机,十分痛苦,一代君主,一代词人就在这在这样的慷慨悲凉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李煜为南唐元宗李璟的第六子,他本无意做君主,长期隐逸于山水间,自号钟隐、莲峰居士,但却阴差阳错地还是继承了王位,继位仅十四年就兵败投降宋朝,自己也被俘到汴京成为阶下囚,心中自是无限感慨,自己的臣民,自己的爱妾都因亡国而遭遇伤痛,怎能不悲痛呢?而李煜又是个多愁善感的真性情之人,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李煜一生多才多艺,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所不能,他用一首首感情纯真,意境优美的词记录下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倾泻出自己的一片真情。真是“国家不幸是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但是他唯一不懂的就是世道人心,不懂得掩饰自己的真情,不懂得韬光养晦,面对危险的境地,还大张旗鼓地载歌载舞,表达自己的真感情,怎能不遭人怀疑和陷害呢?而勾践在同样的境况下,就表现地非常智慧,他放低身段,与妻子一道参加耕织劳动,与百姓同甘共苦,给自己赢得了翻盘的机会。“当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诗词文章重真情实感,但现实生活也需智慧策略。
传统文化与人生哲学36(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