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讨论的话题,来自于以前的故事。销售部门新人流动率特别高。为什么呢?因为那些销售骨干,为了自己的收入,疏于带领新人一同发展,新人忙活半天,学不到本事,又挣不到钱,索性走人。为什么那些骨干不愿意带队伍呢?道理特别简单,因为他们与其花费精力去带新人,还不如自己把力气花在客户身上,虽然团队业绩不佳,但是他们的个人收入却不少,自己有得赚。
如果你是那些销售主管,你会愿意带新人吗?
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让别人做到?
1.利益相容
我认为他犯了两个错误:
销售人员的本事,就是多年来累积的客户资源,以及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经验,把这些东西传给别人,很少有人有这么高的觉悟;
他的那个团队,本质上就是个职业共同体,建设目标顶多也就是个利益共同体,你非要动之以情,还晓之以理,要把它建设成为一个事业共同体,从定位上就错了。既然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利”字。那就要围绕着“利”做文章。
中国有句古话:教会了徒弟,就饿死了师父。所以,古人学手艺,都是要给师父干上多少年的杂活,直到有一天,师父觉得差不多了,才把手艺传给你。这又包括三种情况:
留在师父身边,那就一定还有一个绝活直到师父咽气那天再传给你,除非你成了师父的女婿或是义子干儿,没准儿能早传给你两天;
师父觉得你不错,把真本事传给你,但是,你要发誓或立字据,必须要到多少里之外去做生意;
师父把手艺传给你,你赚了钱,师父要抽上几成。
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不传你,是利益不相容 ;传你的前提,就是利益相容。你赚钱,师父没有损失。
2.明确团队定位
把整个骨干的考核目标加上了新人流动率这一条,如果新人流动率有所改善,骨干可以从业绩收益中得到好处。在实行这个措施之前,骨干从来不在招聘新人方面花工夫,而有了这一条政策作激励,骨干开始关注公司的新人招聘,甚至主动为自己找徒弟。这些徒弟在公司有老人帮忙,业绩进步得就比较快,业绩好,流动率自然就下降了。公司从新人的业绩里面抽出一部分给老人,作为人才培养奖金,在年会上统一发放,形成了一波老人带新人的浪潮。
起草了一个老人带新人的分配规定。对于重要客户,他认为还是应该以老人为主,但必须要有新人参加团队工作,新人有义务为老人提供辅助服务,业绩奖金的70%由老人获得,新人的奖励由老人根据新人的表现给出一个考核系数,由公司根据情况从另外的30%中综合协调后发放给新人。他之所以这样规定,就是要保障老人对于重要客户的注意力,以免因为带新人花费精力而砸锅。而有了新人做助手,老人可以增加服务客户的数量,从整体看,还是划算的。而对于不太重要的客户,这个规定鼓励老人放手交由新人去做,老人只是从旁边指导,如果客户服务成功,新人和老人的业绩奖金倒三七分配,新人拿七成,老人拿三成。
通过这样一些制度上的调整,一年之后,销售部门竟然成为了公司最有团队精神的部门。利用了中国人最简单的道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既然这个团队是在职业共同体阶段,你努力把它打造成利益共同体就行了,这就算是顺势而为。其实,更多的团队都应该以利益共同体为建设目标,成为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少而又少,所以,确立准确的定位,是极其重要的。
3.特别提防“利益竞赛”
如果团队是在利益共同体的层次上,就要特别防止因为利益竞赛而出现“以邻为壑”的情况。
我以前遇到的另外一个案例是这样的。就是某甲和某乙是一个团队的同事,因为领导者有意要营造一种相互竞争的局面,所以,某甲和某乙两个人带着各自的辅助人员相互拆台。甚至,某甲在产品经营上的一些好方法、好心得,不能被某乙拿来增加业绩,反而先被某乙的竞争对手学会了。如果组建了一个团队,团队内部却互相拆台,互相竞争,以邻为壑,那么,这个团队还不如一个群体,不仅没有协同效应,反而1+1还小于2。这就坏了。
总体上说,我个人是不主张在团队内部设立相互攀比的文化和目标的。有的时候,即使需要相互对比,也应该非常有节制,而且一定要受控。对比竞赛的目标,最好要选那些真正有竞争关系的外部对手。而组织内部的各个团队之间,团队内部的骨干之间,应该强化协同合作文化与合作关系。
当然,我能够理解有些领导人会在组织内部,或团队内部有意构造竞争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权力制衡的需要,比如,领导者不足以特别有能力控制全局,担心失去权力,所以,会有意地让团队成员之间形成内部竞争关系,自己居间调停,借此巩固权力。还有一种情况,是希望借助于内部竞争造成一种紧张感和压力感,提升队伍的战斗力。我个人觉得,这些情况也许可能对于短期业绩和组织控制有帮助,但如果持续性地使用这样的手段,一定会在长期导致团队内部形成难以解决的隔阂。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还是那句话,一定要让领导者认识到团队成员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同时,任何团队的领导者也一定要认识到,你和别的团队之间,说到底是更大团队内部的两个部门,从根本上也是协同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这就是全局意识和局部意识。而只有能够建立一种全局意识,团队的领导者才能够更进一步成长,组织才有可能做大。而如何让团队的领导者建立大局意识呢?这就要靠组织的愿景,靠价值观,靠文化建设,而一旦这些东西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团队的格局就有可能超越利益共同体,而走向了事业共同体。
讲到这里,我们如果把视野扩展到整个公司,就会发现一个公司有一个卓越的领导人有多么重要。有一本书,叫做《基业长青》,该书讲的一个核心观点,我非常赞同,就是伟大的公司和卓越的公司,都是有着极强视野力的公司,用英文说就是visionary company。也就说它要站得足够高,看得足够远,能够在很长的时间段里面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并且能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进步。
不过,只有一个伟大的愿景是没有用的,伟大企业家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能够把愿景变成一些重要的目标,并且逐级分解下来。这些从愿景展开的目标链条,就像从天上散落下来的绳索,作为平凡的小人物,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加入一个职业共同体开始的,渐渐地我们成为了利益共同体,然后,我们也许不可避免地和同伴,也许是团队中的其他同事,也许是组织中的其他团队就形成了竞争关系。
我们的利益确实会在竞争中受损。但是,如果在这时,我们碰巧遇到了一条从天上降下来的绳索,沿着这条绳索,我们形成了一种事业感,我们甚至看到了一个更大的利益。也许我们就会发现,向先前的那些内部的竞争对手伸出援手是值得的。我们并不是因为喜欢他们而帮助他们,而是因为帮助他们,更加有助于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也许在这种感觉下面,团队之间的协同会突破利益共同体的羁绊,会破茧而出。
利益合伙人:涨50%的工资,愿意接受挑战;
事业合伙人:降50%工资,干成了拿500%的收益;
命运合伙人:降50%工资,再自掏腰包从家里拿出50w,干成了拿5000%的收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