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一两岁,正是立规矩的时候,当他们做了过界的事情时,父母的管教方式非常重要,因为孩子会根据父母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进而发展出自己的一套适应环境的行为模式。相对放纵溺爱不作为的父母,能采取行动来管教孩子的父母都是很负责任的。但是,不同的管教方式有高下之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5acef681788a225c.jpg)
粗糙划分的话管教方式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四等父母用殴打管教孩子
一言不合就动手,棍棒底下出孝子,让孩子从内心彻底恐惧自己,害怕自己,从而听话。这种管教,在国外,这不叫管教,叫犯罪!
三等父母用情绪管教孩子
不打,但是孩子一做错事就生气发脾气。孩子做错事情,父母有情绪,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你把吼叫、横眉怒目、拍桌子跳脚等宣泄情绪的方式作为“管教”孩子的唯一方式,甚至有时候没那么生气,也要装作很生气,就非常有问题了。
因为孩子比较弱小,大人的庇护对孩子来说就是天,所以孩子会对大人的情绪非常敏感,一旦大人发脾气,他就会非常恐慌,为了消解大人的情绪,他可能什么都愿意做,这也是发脾气的管教方式一开始会非常有用的原因。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发脾气这招越来越不好用,因为孩子会对你的脾气产生“抗药性”,他会发现,父母发脾气虽然吓人,但其实他们也不会把我怎么样,脾气过去了,还是会一样爱我,他就没有那么害怕了。知晓这一点之后,孩子会拿出两个策略:
1.不被父母的情绪影响:你吼你的,我就当没听到。
2.消解父母的情绪:卖萌卖惨,用甜言蜜语把父母哄开心了。
说到底,用情绪管教孩子的方式是不对的,因为孩子对父母的情绪过于敏感,所以他会把重心放在应对父母的情绪这方面,而对自己做错事情完全没有反省。
用这种方式管教的孩子,短期会害怕听话,但是长期下去,要么变得冷漠封闭,要么变得油嘴滑舌、嬉皮笑脸。没有一个孩子会因为父母容易生气发怒而变得举止得体。
总而言之,用情绪管教孩子的最大问题就是实行“人治”,而不是“法治”。是人就有弱点,会松懈,孩子就会钻空子,把“人”搞定,行为问题就无解了。
二等父母用惩罚管教孩子
那么,不实行人治,而实行法治呢?立好规矩,坚定原则,孩子犯了错,就让他承受很难受的后果——打手心、罚站、禁足、取消看电视买玩具等各种福利等等,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下次不敢再犯。这种方式要比用情绪管教强一些,会长期有效,因为实在的惩罚不太会让孩子产生“抗药性”,孩子会因为讨厌被惩罚而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出格,慢慢就变成了习惯。很多“家教甚严”的家庭都是这样管教孩子的。
但是,这么管教孩子会让孩子感觉糟糕,不被爱,如果实行得过多过密,会给孩子很大压力,产生很多副作用。面对惩罚,个性比较强的孩子会愤怒,甚至会找机会报复,长大些还会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破坏规矩有快感;个性比较弱的孩子会变得胆小自卑,畏畏缩缩。
更重要的是,由于各种规矩都是父母定的,孩子都是被动地去遵守规矩,自己没有主动性,一旦父母不在,就容易全线崩溃,完全管不了自己。
所以,惩罚的方式虽然有效,但如果作为唯一的管教方式,也是不好的。
一等父母正面管教孩子
《正面管教》是一本著名的育儿书,非常著名的“温柔而坚定”原则就出自这本书。
孩子做错事情,态度一定要温和友好,至少不能发脾气,等自己和孩子双方都比较冷静之后,再让孩子去承担相应的后果。
举个例子,孩子打了你,你很生气,孩子可能也有点害怕。这个时候,不要发脾气,不要理孩子,到旁边冷静一下,等自己心平气和一点的时候,回来用比较严肃的语气和孩子说:“你刚才打了妈妈,妈妈真的非常痛,妈妈这么爱你,从来不打你,你却这么伤害妈妈,你觉得你这样做对吗?”
这个时候,如果孩子也处于比较冷静的情绪状态下,他是会承认自己的错误的。然后,你可以要求孩子和你说对不起,给你揉一揉,表达歉意。
你表示原谅之后,再问孩子刚才为什么要打妈妈,帮他分析原因,告诉他用不打人的方式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孩子商量好,如果下次再出现同样的情况,要有什么样的惩罚,并且记录下来。注意,这个时候定下的惩罚措施是和孩子商量的结果,而不是父母单方面用权力压人,所以孩子下次再犯的时候,去实行这种孩子认可的惩罚,是没有副作用的。
当然,如果可以的话,尽量让孩子承受自然的结果。譬如孩子不吃饭,你就不用惩罚他,让他饿着就好了;不多穿衣服,那就冻着呗。孩子会根据自然的结果,自动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比用惩罚威胁和逼迫要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56b5c2f264dbf97a.jpg)
当你发现孩子难管的时候,别怪孩子调皮,而要检讨一下自己的管教方式。管教孩子是一门学问,能正确处理亲子关系的父母一定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