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亲对我很严苛。家里人旁人都说,他是不爱我的。也因为这些闲言碎语,我也真就这么觉得了。那个时候,总想着他的所作所为伤害了自己,所以一年下来连叫他一声爸也没几次。这在当时应该就是最大的报复了吧。可是自己却是不开心的,越想得到的东西,越在乎。越在乎的东西,往往伤自己最深。到现在也能想起自己满眼噙泪的样子,是委屈,也是满心的痛。很开心这些年来,看的书,让我和老爸的关系,越来越好了。
人生在世,所处的境遇虽然千差万别,概而言之,逃不出“苦乐”二字。
人生不如意事 ,十常八九,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开始自己的修行,如吴承恩笔下的取经之路,只是不知道经历多少磨难才能成长。
读《好好说话》 悟"佛陀禅道"我的困惑,之前的一次矛盾,采用报复的方式,以为会很痛快,但是却发现事后自己纠结苦痛了一年,我至今无法释怀,总是想着如果当时采取温和的方式,一定会收获颇多,不会失去朋友,不会见面尴尬,不会失落的怀疑自己。全是人生经验吧,以后决不可采用极端方式,伤人伤己。
当我们觉得自己过得很苦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愤懑、嗔怒、仇恨、妒忌等种种恶念。如狂风骤至,翻江倒海;暴力充塞胸腹,撕裂肝肠……只看到一切的末日,了无生趣。
当我们觉得自己快乐的时候,内心则充满光明,只觉得无限的欢喜。看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对一切充满欣赏和感恩,愿意把自己的幸福与身边人一起分享,只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幸运的那一个,充满成就感。
人生的苦乐,其实都是自心的一种认知。出于本能,人是极力远离痛苦,追求快乐的。如果说光阴分为黑暗和光明,那么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颗找寻快乐的心穿行在黑暗与光明交错的时光隧道。
人生通常有如下四种道路:一是从黑暗走向黑暗,自甘堕落;二是从黑暗走向光明,接受现实,不惧从头再来;三是从光明走向黑暗,心城失守,回首关山难越;四是从光明走向光明:心想事成的路。人们都走在这四条道路上,都想从黑暗走向光明,再从光明走向光明的心想事成之路,却因种种缘由从光明走向黑暗,甚至沉迷黑暗,无法走出。人生还是要追寻光明的,就像万物裂痕里透出的一束光,成为你孤独前行路上的路灯,引你离苦得乐,心想事成。
所以说,苦难变不成财富,只有从苦难中醒悟自己,懂得因果,把自己曾经走过的路,一点一点的改变,才有变成财富的机会。财富不是因为经历了苦难,而是懂得取舍。
人生时苦时乐,总是苦乐参半,当我们受委屈的时候该如何处之呢?《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意思就是受得住委屈,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张;低凹反而能积满;陈旧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有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佛陀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痛苦都是由我们自身的业力召感而来的,业又是由烦恼而引发的。内心的贪婪、嗔恚、愚痴等烦恼推动着身口造业,造业的当下会感得苦果,并且以后会有苦的隐患和更大的苦报,还会增长更多的贪、嗔、痴。
当我们感觉委屈时,其实已经被烦恼所驱使,往昔所造毁谤、诋毁、责骂等恶业,就在当下感果。我们之所以受到委屈,那是因为陷入在自我的情绪之中,是对自我的强烈执取。原本期望得到对方的肯定和赞叹偏偏没有得到,反而受到一些自认为不合理的批评、指责和伤害,所求不能满足,反遭伤害,正是我们之前造的恶业感果。
认识这个道理后,真正该怨的反是自己。如是因,如是果,得知一切苦乐都是自作自受,便不再陷入情绪,徒增悲伤,便不再助长嗔恨之心而将自己推向地狱火炕。
佛陀告诉我们“忍辱第一道”,正是要调伏我们内心的嗔恨,并以慈悲和智慧去引导对方改善。如此度人更度己,不是更好吗?菩萨行六度尚且要修“忍辱”,何况我们呢?
当境界来临时是包容还是委屈,并不是外在行为上的区别,而是自己内心的状态。心里超越了,放下了,便能包容对方。如果心里一直在计较、反抗,外表却隐忍不发,就会觉得委屈受伤。也就是说,无论是对外在的排斥还是对己的逼迫,其实都是自我执着。
所以,要在平常境界中去增长我们的善心、感恩心和欢喜心;要时常感恩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想着对方的善意用心;要时时处处替人着想,不损恼于人。即便看到了他人过错,也不要改变自己的善心,更不要因他人的烦恼而影响自己的心情。
所谓“委曲求全”,若真“求全”,便没有委屈。所谓“大度能容”,若真“大度”,便虚空能容。正如藕益大师所言:“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大师一定是想告诉我们:学佛是要自省内心,提升自我,要有一副清醒的头脑去认知自然万物,善恶对错了然于胸。佛教我们待人接物慈悲与智慧并重,二者同样重要,当我们有了委屈,先自省,不要责怪他人,这是慈悲,如果自己没错,就要理直气壮纠正对方的失误,这是智慧。这样理直气壮的纠正并不仅仅是为我们自己争取公正,而是在放下我执的前提下,为社会,乃至世界争取一分正义。当然,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面对成群结队手持凶器的悍匪,女流之辈还是赶紧报警的好。一味不辨对错的容忍,往往助纣为虐,酿成大错。如果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打劫的行为,我们也忍一忍,让他随意,这就会害了他,帮助他走上邪路;如果自己遇到了不公正待遇,也忍一忍,只能偷来一刻的安宁,相同的遭遇还会再来,让对方得逞了,自己受委屈,难道就是佛的本意吗?佛教我们众生平等,我们自己也是众生之一啊,理应得到平等待遇。总之,慈悲与智慧,是修学的宗旨,“忍一忍”只是修学途中的一样工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