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触的朋友里,大多数都在以匠人的精神做事情,只是现在还没有看到显著的成果,但是从中我感受到了他们为服务生命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和对生活的热爱,虽然他们的步伐是艰难的,但是他们那颗想要更多人好的心深深地打动着我的灵魂,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个电影《孔子》,电影中展现了孔子从55岁走到68岁,14年的时间传道,授业,解惑的点滴,哪个过程是多么地艰难,步伐又是多么地坚定。

历史上称这次漫长出走叫做周游列国, 当时所谓的列国,其实都是些地方性的诸侯邦国,是一个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和军事实体。除了征服和结盟,谁也管不了谁。 但孔子却希望让他们在精神文化上取得一些共同语言,他没有成功。在鲁国,他一心想做做一个施行仁政的实验,自己也曾经掌握过一部分的权力,但后来实在冲破不了顽固 的传统的政治势力,被鲁国的贵族们抛弃了。
他也曾经对邻近的齐国抱过希望,但是 齐国宰相晏婴,不太能够接受孔子的那一套,孔子就只能去卫国了。 卫国的君主卫灵公很快接见了他,一见面就问他,你在鲁国拿多少俸禄。孔子回答以后,卫灵公马上说按同样的数字给。这听起来很爽快,不要上班不要干事,拿的俸禄是一样的。 但是孔子走了那么远的路,不是为了拿这些俸禄,孔子想等待着卫灵公来问政,但是这样的机会始终没有出现。反倒是一个突发的政治事件,牵涉到一个孔子认识的人,孔子面临危险只能仓皇离开。

后来,孔子在别的邦国遇到的问题,大体都是这样ー~开始表示热烈欢迎,也提供一些生活援助,但是完全不听他的政治主张。 因此每一次都是抱着希望而去,后来又深深失望而走。有次从陈国到蔡国,半道上不小心陷入了战场,孔子和学生已经七天没有吃饭。 孔子看了大家一眼,问,我们不是犀牛,我们不是老虎,为什么总是徘徊在旷野?学生子路回答老师的这个问题,说也许我们的仁德和智慧不够,别人不信任我们。 孔子不同意,说不,古代那些仁德和智慧很高的人也不被信任,反而被饿死、杀死。 学生子贡想回答老师的问题,说,也许我们的理想太高了,老师能不能降低一点? 孔子也不同意,说不能为了别人接不接受而降低了自己的志向。学生颜回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了,说如果我们学说不好,别人不接受,那是我们的耻辱;如果我们的学说很好,别人还不接受,那是别人的耻辱。孔子同意颜回的这个说法。
孔子行走了14年后,回到故乡的时候已经68岁。回家一看,妻子已经在一年前去世,过了两年,独生子孔鲤又去世了。再过一年,他最喜爱的学生颜回去世了,接着他最忠心的学生 子路也去世了。 面对着接连不断的死讯,年逾古稀的孔子还在大规模地整理着六经,尤其是在《春秋》 上下功夫。把他的大一统、正名分、天命论、尊王攘夷等等一系列的观念,郑重地交付给中国历史。

如今孔子的思想和哪些经典的著作一直影响着所有的中国人,但是他却为服务生命付出了常人难以体会的苦难。
感恩哪些执着于精进生命的匠人朋友们,因为有你们,所以我们的未来才越来越好,你们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方式,净化着浮躁的人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