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 》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 》无为而无不为

作者: 酒醉的菩提 | 来源:发表于2022-11-22 08:51 被阅读0次

    立教开宗,紫气东来三万里;著书传道,函关初度五千言。老子,洋洋洒洒给我们留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之后便如孔子所言,神龙见首不见尾。老子其人,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道可道,非常道”,读老子,唯有真心修行,用心感悟,这样也许能得之一二。今日言老子“无为”之道,言者姑妄说之,闻着姑妄听之,因为“道可道,非常道”,只要说出来,就如隔夜的饭菜,早已不是原味了。



    道不可道,并非不能道,只有先说“道”,才能接着去谈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道,也就是先天真一之气;二指真阴与真阳,“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先天真一之气,真阴和真阳就是三,这里需注意,三者没有绝对的区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时,万物还没有形成,称之为先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也是为什么先天八卦由三个爻构成。三生万物,便是后天形成。

    “有物混成”的“道”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世间的任何一种物质,都是其他物质暂时的“聚合”,也就是由别的物质转化而来。道家将有形的物质称为“有”,所以是“万物生于有”。那么,第一个物质是怎么来的呢?如果第一个物质存在,那么自然还有生成它的物质存在,如此就没有尽头了。如果第一个物质不存在,那万物又是怎么来的呢?所以,第一个物质不能是“有”,也不能是“空”,是“非空非有”。

    “非空非有”道家称之为“无”,所以是“有生于无”。“无”指的就是宇宙的本体,也就是原点,“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本体是先天的概念,不可思议,所以老子才说“道可道,非常道”。“无中生有”就是佛家说的“缘起性空”,“真空生妙有”。
    道本无言,言以显道, 本体只有一个,道家言道,佛家为佛。当然还有其他的名字,本性,真心,道心,空,中庸的“中”,天命等。总之,你想叫张三李四都可以,只是个名字而已。万物本性唯一,因此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那道在哪里呢?道在万物中。 因为有道的作用,万物才能生生不息,反过来由于万物的生息,我们才能感悟到道的存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就是这个意思。道在人心里。面前放一个杯子,我们知道这是杯子,“知道是杯子”这是所知,能知道是杯子的那个“能”就是道。能知之性,每个人都有,每天都在用,这就是孔子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所以王阳明有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道在万物中,道在人心里,这就是“心物一元”的含义。古之大德们说的外道求法,指的是心外求法,而不是说门派有别。南朝梁武帝时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禅师叫傅大士,他写了一首悟道偈,“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你说他是道家还是佛家?

    分析完什么是道,无为的含义自然就清晰了,道即无为,无为即道。无为就是大智慧,对应佛家的般若。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里的易代表的也是道,道“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道管天下万物,也就是万物中都有道的作用,所以是“无不为”。圣人修行到了道的境界,因此是“圣人无为而治”,而不是普通人无为而治。

    道本无言,言以显道,无为也是道的一种表述。因为道本无为,所以不直接说道生二,而是道生一,一生二,中间用“一”过渡了一下。我们先举个例子,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揉揉眼睛就会看见一些金星,等过一会金星自然就没有了。此时,我们不能问金星什么时候生起的,什么时候消失的,因为本来就没有金星,只是因为我们眼睛有问题,才看到的金星。

    道生万物,万物归道,如同眼前的金星出现与消失。道生万物的过程中,道一直是“如如不动”,因此佛道两家都认为,后天万物都是虚假的,要借假修真。这也是“庄生晓梦迷蝴蝶”的原因,此处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慢慢参悟,因为语言无法说清楚修行的终极问题。

    我们继续回到无为,普通人如何达到无为的境界呢?这就是老子说的“虚其心”,虚其心就是要“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今天减少一点欲望,明天去掉一些私心。损到什么程度呢,损到“致虚极”,“虚极”就是无为。为什么虚极是无为呢?按照物极必反的原理,虚到极致就应该是实,修行的目标显然不是“实”,所以“虚极”的意思是“非虚非实”,也就是道的境界。大学之道,止于至善,“至善”也是“非善非恶”;极乐世界的“极乐”就是“无苦无乐”。致虚极,就是“以至于无为”,无为的境界就是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相当于佛家的“大自在”,此时有了大智慧,所以能“无为而无不为”,对应佛家的“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为什么有了大智慧,就能“无为而无不为”?从“虚其心”一路下来,最后“致虚极”,就是曾子在《大学》里说的“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那么“知至”的“知”是什么呢?“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知至”就是得道,通晓了天下万物的规律,就可以按照规律办事,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是“无为”在后天的应用。后天的事情,不管是做还是不做,都是“有为”。接下来,我们看看历史上的有为之君。

    汉文帝,无为而治,奠定了汉朝盛世的基础。说起汉文帝,不能不说贾谊。李商隐仕途不顺,借古喻今写了一首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能看到的问题,汉文帝自然也能看到,只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文帝深知,汉室当时的问题,只能缓图,不能下猛药。文帝怜惜贾谊之才,让其先锻炼身心,只可惜贾谊不明君心。如苏轼所言,“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汉文帝的无为而治,体现了曾子在《大学》中提出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文景之治”就是对“无不为”最好的注解。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代表道的体,指的是内心修养,“无不为”代表道的用,说的是处世行事。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中国文化一直倡导的“内圣而外王”。“道常无为”,道可道,非常道,只有通过修行,真心感悟,才能知“道”,才能知“无为”之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 》无为而无不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ig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