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TO克利斯托夫·施扎纳茨:我也将它一夜读完 ——《朗读者》书评

TO克利斯托夫·施扎纳茨:我也将它一夜读完 ——《朗读者》书评

作者: 牧野边 | 来源:发表于2017-10-25 16:16 被阅读28次

    Order

    “门开了一条缝,她脱下了无袖罩裙,就那么一身浅绿内衣站在那里。椅子背上搭着一双长筒袜,她用一只手抓起一只袜子,另一只手伸进去把它捅成圆筒状。她金鸡独立似的用一条腿平衡自己,另外一只脚跟搁在这条腿的膝盖上,接着就弯下身来把袜子套上。然后,脚尖垫在椅子上,把圆筒状的袜子卷上来。袜子卷过小腿肚,卷过膝盖,提上大腿。最后,她身子弯向一边去,把袜子扣在吊袜带上。她站直身子,把这条腿从椅子上放下,接着去穿另一只袜子。”

    Chapter1

    十五岁的米夏伯格站在旋转楼梯上,看着施密茨太太的房间。少年的情欲缓缓流出,十五岁少年的心思被汉娜勾了去,那时她还是一个电车检票员,每天重复着无聊的剪票工作,略有洁癖,第一次闻她身上的清爽的肥皂味的时候,米夏就知道了。

    全书一共分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米夏和汉娜之间相互依赖的爱,大多数建立在性的关系上,当他们第三次做爱的时候,汉娜开始提出要米夏为她朗读一些有趣的书籍。

    其实,为什么是朗读呢?这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但看到最后的时候,我想,这个外表对于少年来说充满着极具诱惑力的汉娜,也一直在为自己文盲的身份而自卑,当她跟米夏在一起的时候,这种自卑感更加被放大了,从这里,也许可以“狂妄”地推断出汉娜比米夏想象的更爱他。从他们出去出游,汉娜看不懂米夏留的字条,以为他抛下了他,甚至用皮带抽打他也可以想见汉娜有多么害怕失去他。

    年轻的米夏读不懂,汉娜杵立在泳池边,看着他,随后不辞而别。

    这个情景意义何在,他不懂。

    Chapter2

    再次见到汉娜已经是在法庭上了,此时的米夏已经是法学院的大学生,参与了法院的讨论,遇到了受到指控的汉娜。

    作为被告的汉娜看上去极其不配合她的律师和其他的被告人,当然为了隐瞒自己文盲的身份,她扛下了许多不属于她的罪名,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识字,被判终身监禁也不后悔?还是因为米夏在看台看着她,所以不点也不肯松口关于自己不识字的事实?

    之后的事实米夏全都了解了,更加纠结的问题是到底该不该告诉法官汉娜不识字根本的事实,关于这个问题,他请教了自己的哲学父亲,从父亲的角度来讲,不讲体现了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如果可以直接接触对方,可以提醒对方事态的严重性,孰不知最难的就是跟汉娜的直接接触,时隔那么多年,要如何重新跟她打招呼,还是在法庭上,作为被告人的身份,汉娜这时候应该也不想跟米夏接触的吧?

    当然,最终,米夏还是没有跟法官说明实情,就这样,汉娜被判了终身监禁。

    Chapter3

    第三部分,此时的米夏已经成过家并且育有一女,距离汉娜被判无期已经过了许多年,米夏想起之前他们经常会在做爱之前朗读,于是又开始,往监狱里面寄磁带,将自己的朗读录下来,送给汉娜。据后来监狱长所说,汉娜根据米夏的朗读自学了文字,已经能够自己读和写了。

    但遗憾的是,在汉娜苦行岁月里,陪伴她的只有米夏的录音,却没有收来米夏的一封来信。

    十五岁的少年和三十多岁的女性,这样的组合出现在村上春树的书中怕是家常便饭。

    长得英俊的男主角不喜欢身边同龄的美丽女性,反而喜欢那些久经世故的床上功夫了得的中年已婚女性,一直很难理解这样的组合,难道仅仅是她们了不得的床上功夫所以迷上了她们吗?

    剑桥的一位教授将人类之间的感情分了四个层级,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欲爱,情爱,友爱及圣爱。

    此书中的男女关系,在一开始或许只是欲爱,一个少年对成熟女性身体的欲望好奇,一个中年妇女对年轻肉体的渴望,充满了荷尔蒙气息。

    后来变成情爱的转折我觉得是体现在米夏在床上吹嘘自己的功课完全不要紧,反正还可以再读一年的时候。或许是受够了没有文化的苦,汉娜可以说是勃然大怒,她把被子一掀,赤身裸体,站着,怒目看着米夏,责令他快点回去学习,否则以后不要再来。

    米夏那时真的吓傻了,捡起衣服,哭了,抱了一下汉娜,离开了。

    两人的感情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深入发展。

    而后,见到汉娜在法庭上百口莫辩,所有矛头都指向她时,米夏没有向法官说明她是文盲的事实,循了父亲所说给予对方尊严和自由的要求,而后在汉娜进了监狱之后,米夏给她寄朗读磁带,持续了几年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这种不为世人所理解的禁忌爱恋已经上升到了友爱的层面。

    如果这段感情只是停留在男女之欢,可能这并不值得作者写成一本书,在书的最后,男女的情感上升了。

    就算米夏在已进入老年的汉娜身上闻不到清爽的肥皂味代之以可怕的衰老朽木的气息,即使她不再保持自己的清洁,他依旧帮她安排出狱后的住处工作之类的,毫无怨言。

    其实一开始,米夏听说汉娜能够出狱的时候,心情是极为复杂的,对于汉娜能出狱的欣喜却又害怕见到汉娜,此种情绪我将其定义为:对将要见到喜欢的人的心情。

    的确,米夏对汉娜一直怀着感情,也有感激,也有愧疚,也有对汉娜身上肥皂味的怀念,这些年他过得一直不好。

    Chapter4

    除开男女情爱之外,这本书还写了关于纳粹。故事的背景建立在德国作为战败国接受其他国家的制裁。

    有很多书描写二战和纳粹,但大多数是从惨无人道的丑恶方面来体现。

    第一次看这本小说时,惊叹作者的视觉,他将触角伸及那个时候的普通人,他们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也许并不是因为内心有多邪恶,有时候甚至是不自知的,或者说是被迫地加入到一些惨绝人寰的活动中,并且自己最终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汉娜”们也是受害者,只是从来没有人关注过他们,大家只是把愤怒发泄到他们身上。

    这部小说不如说是给我们认识二战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可能性。

    另外也有主人公对于二战德国纳粹罪行的反思:

    “我常常反思,我们这些第二代人,过去和现在究竟应该怎么对待那些有关灭绝犹太人的骇人听闻的信息呢?难道,我们不应该确信,我们这一代能够理解那些不能理解的吗?我们不应该确信,我们这一代能够比较比较那些不能比较的吗?

    虽然恐怖本身已经不再是疑问,可是就因为一经调查,所调查的可怕罪行就会立即成为街谈巷议,而不再是单纯是一种既成事实,一种我们只能在惊愕耻辱和负罪当中面对着并沉默着的过去,因为这样,难道我们这一代就应该放弃调查吗?我们难道只应该在惊愕耻辱和负罪当中沉默下去吗?仅仅判决和惩罚少数几个人,而让我们这些第二代人继续在惊愕耻辱和负罪当中沉默下去,难道事情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主人公的质问在于人们不肯正面面对之前的纳粹罪行,而只是希望通过判刑几个罪人就将此事草草了结,与其说这是一种保护,不如说这更是一种逃避。

    作者抛出这个问题,但并没有很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事实上这件事可以跟南京大屠杀相比较一下的,德国是站在赎罪人的立场,而中国,作为大屠杀的受害者,该如何面对这场灾难?

    面对日本政府对大屠杀的坚决否定态度,中国政府及人民往往怀有一种愤慨的态度,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态度是有点恶毒的。

    人在面对屠杀或者战争的时候是可以麻木自我的。

    就跟曾经参加过纳粹的老兵描述的,对集中营里面的犹太人,问题已经不是杀不杀他们了,更多的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杀不杀都差不多,但他们还是将犹太人用毒气毒死,人在战争中是可以麻木的。

    麻痹自我,人只要具有这项本领,生命就可以缩减到就这么几件事,行为也就会变得冷漠无情,肆无忌惮,煤气毒死,炉子烧死也就都成了家常便饭。

    或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日本的人如此纯良,而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的日本兵无恶不作,或许从心理上说,是为了在这些恶行之中找回一点麻木以外的感觉。纳粹屠杀犹太人是因为厌恶感,厌恶可以让人做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恶行,但日本人对中国人有这种厌恶感吗?

    我想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军事化的管理让他们逐渐麻醉了自我,成了杀人机器。

    如果说日本政府不愿意承认这场屠杀是因为躲避现实的追讨,那么国人的态度就可以说是相当的激化了。

    不买日本车,砸日本店铺,打日本人之类的行为出自一个相当容易冲动情绪化的国家,从而也滋生出了很多不道德的事情。

    我一直认为道德行为的支配很大程度上是受情绪的控制的。而德国人面对这一类似的问题,足够的冷静,加上他们出了名的严肃冷静,作者哲学性的逻辑思维,反思纳粹的罪行,成了一件神圣的事。

    只有抛开家国仇恨,激进盲目,冷静思考,才能从灾难中总结经验,一个只会在试卷上写落后就会挨打,永远记住历史鞭策的国家,一个一旦爆发国土争端就开始丧失理智的国家,一个随时对邻国保持厌恶感的国家,一个学不会深入思考的国家,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在精神上给当代后代任何激励鞭策的。

    相反的,在课本上反复地提及仇恨,可能只会导致相反的结果。

    Ending

    除了爱和战争的后续影响,书中还提及了米夏的一段短暂的婚姻。米夏的表述是他和妻子离婚后,他对他们的女儿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

    书中是这样说的:

    我有一种感觉,我们没有给她的,与其讲是她的某项愿望,还不如说是她的天生权利。在我们离婚时,我们实际上骗取了她的这份权利。我们两个人共同做了这件事,可是罪责却没有因此减少。

    是这样说的,从权利角度出发,又体现了德国人的思维,理性又感性,可谁又能说不是呢?

    照顾自己的孩子本是父母的职责,父母的另一个职责就是保证一家人和谐地生活下去。这不仅是对伴侣双方的承诺,更是对孩子的一种承诺。

    离异家庭总是不同于一般的家庭,期间必有裂痕分歧,虽然有时候离婚对于双方或者孩子来说会是一种更好的选择,但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和谐往往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米夏没有讲跟妻子为什么离婚,只是模糊地说因为自己忘不了汉娜,因为妻子感觉到了他在感情这方面的缺失,所以他们友好分手了,理查德茨耶的《革命之路》或许有更深入的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TO克利斯托夫·施扎纳茨:我也将它一夜读完 ——《朗读者》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nq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