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读书
看《过犹不及》的笔记

看《过犹不及》的笔记

作者: 学习毅力 | 来源:发表于2017-07-22 09:13 被阅读0次

    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科技等社会生活的巨变,不仅使社会问题凸显,而且使个体的心理问题不断呈现。个体常常感到孤独、焦虑、浮躁,甚至陷入迷茫、困惑、失控的状况,而这样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自身的心理界限密切相关。有关界限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且一直困扰着我们。例如,我们很难向别人说“不”;会因为设立界限而感到愧疚或恐惧;会觉得对别人设立界限是自私的行为……我们的生活会因为缺乏界限而失控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界限。

    界限有现实世界的界限和心理世界的界限之分,前者容易看出,如篱笆、标志、墙壁、放有鳄鱼的壕沟、修剪整齐的草坪、树篱等;后者即是本书所阐释的界限,指的是你个人的“地界”,它定义你是谁,你到哪里为止,而别人又从哪里开始。当你向某人正视冲突或问题时,便是在设立界限。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界限将为你的灵魂定位,帮助你保守与维持你的心,可以加添你的爱心与拯救你的生命。

    区分你与别人不同的身体界限:皮肤。它可以保护你的血液、骨头,使其完整地留在体内,让你知道自己与别人不是一体的。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所有权从皮肤开始。

    保护自己的围墙:话语。最基本的话语便是“不”。这能让别人知道由你控制你自己。不能对外在或内心的压力说“不”,你就会失去自我控制的权力。而且,话语也是我们为自己的所有物定位,给对方清晰信息,让对方了解我们自己立场的工具。

    显示你从哪里开始,又从哪里结束的时间界限:当你的生活失去控制,需要重新设立界限时,暂时离开某些人或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可以让你重新掌握生活中失控的局面。例如,在亲子关系中,偶尔一段时间的分开或者疏远,反而会增进亲子感情。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其中的距离即是暂时离开的时间。

    地理上的距离。人与人的关系一旦存有侵犯或虐待的行为,很多时候,唯一的方法就是保持距离,让自己离开现场有助于你保有界限。也能让对方意识到你在设立界限,并改变其行为。比如两个发生口角的人,马上要大打出手,这时如果一方能离开现场,保持距离,则可避开危险,不恶化情势。

    情感上保持距离是一条暂时的界限,这样可以给你所需要的安全空间。比如在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因丈夫经常酗酒发生争执,丈夫借着酒劲殴打妻子,此时,妻子应该选择与其保持情感上的距离,直到丈夫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有悔改之意,妻子才能回到丈夫身边。

    此外,有时候,我们必须依赖别人来协助自己建立并保有界限。一方面,因为当我们无法忍受虐待而反抗时,可以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力量,以克服落单的恐惧。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人都被会被误导,认为设立界限是卑鄙的,或是自私自利的,此时,需要外界给我们新的意见和教导。

    我们还必须知道,侵犯别人的地盘是有恶果的。比如“闲人勿进”的标语就表明一旦越过界限,恶果必须自己承受。“如果你不停止酗酒,我就离开这个家”也是在告诉对方,我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坚持原则。№4 界限之内

    了解什么是界限后,我们仍会出现超越界限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形,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在我们的界限范围之内,我们只需负责什么。

    1.感情:你的感情是你自己的责任,你需要自己先拥有主权,认真地把它当成自己的问题,才能及早发现症结并设法解决。比如夫妻之间的感情问题,如果一方一味地付出感情,而对方感受不到,或不愿去感受,致使付出方内心充满怒气,这样的关系或许已经出了问题。

    2.态度与信念:态度,就是你对宗教、生命、工作,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与倾向。信念,就是你所接受为真理的任何事情。比如,我们从小学习要帮助他人,善待他人,而这样的态度与信念影响着以后我们成为怎样的人。问题是,当我们帮助了不该帮助的人,善待了不该善待的人,我们的态度和信念就要受到质疑,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的态度和信念设立界限。

    3.行为:行为是有后果的,就像我们工作就应该得到工资,运动身体就比较健康,对别人好关系就应该亲密些。然而,有人会介入别人“因果关系”的自然法。比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常常会对孩子因为吃饭和学习问题而唠叨不停,而后又会耐心喂饭和辅导功课,而不会让孩子承受挨饿和接受老师批评的后果。所以,父母的爱,要有限制。

    4.选择:我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结出“自控”或“节制”的果实。你自己做的决定,你就必须承担它们的后果。比如,你工作中面临着这样的选择:跳槽,或考研,或考公务员,你的犹豫在于你不自信,怕丢脸,不敢承担选择的责任。承担责任会使你不断提升能力,获得自信;不承担责任则会使你不必承担丢脸的风险。其实,每种选择都是对的,都有背后的价值,关键看你怎么选。

    5.价值观:我们珍爱并认为重要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界限不是帮我们否认,而是要我们坦诚自己有哪些陈旧有害的价值观,然后求神帮助我们改变它们。比如,我们认为权力、财富和快乐是我们最需要的,能满足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欲望,但到最后我们才知道,我们想要的是爱。

    6.界限:

    要对别人设立界限。神设立界限来远离邪恶,远离那些不知道悔改的人;我们也应该如此。

    设定我们自己内心的界限。我们需要自制,不是压抑。

    7.才干:我们应该将神所赐给我们的才干负责到底。因为才干在我们的界限之内,是我们的责任,不能因为害怕、有风险而不去负责。

    8.思想:界限的思想,即我们具有思考能力,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

    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资源等多方面综合分析,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业,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必须在知识上有所长进,拓展我们的心智。

    我们必须澄清那些被扭曲的思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用过去的关系和先入为主的观念来曲解别人,避免使用“应该”的字眼。

    9.欲望:我们的欲望在我们的界限里面。我们必须先知道我们所要的是什么,才能追求它们,满足我们的人生。“所欲的成就,心觉甘甜。”但问题在于,我们的个性中缺少有结构的界限,我们不能确定谁是真正的“我”与我内心真正渴望的。如很多对性上瘾的人不断寻求性经验,事实上,他们内心渴望的是爱与真情;很多不断跳槽,想转行的人,事实上,他们内心渴望的是摆脱自卑,追求的是认同和接纳。

    10.爱: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爱,并且响应别人的爱。但很多人因为受伤和恐惧,不能爱和接受爱。比如,一个女生深深地爱上了一个离婚且带着孩子的男士,两人享受了一段美好浪漫的时光后,那个男士不辞而别,而后,这个女生因为受伤太深而不敢接受现在的爱。我们要担负起爱的责任,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我们那颗爱心,就像我们的肉心,需要有活生生的血流进流出。对于爱,我们要学会自爱,爱自己的不完美,进而培养自己爱的能力。爱是人的一种主动能力,是一种把自己与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

    上述界限的各个方面都在我们的界限范围内,在我们的管辖之下。但要照顾属于我们地界之内的所有物是非常困难的,而允许别人去照顾地界内的所有物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界限问题非常容易辨认。

    界限十律(一)

    律法#1:因果律

    因果关系是生活中最基本的律法。我们种什么,就收割什么。比如说,抽烟,就很可能有老烟枪常干咳的毛病,甚至可能得肺癌;花钱没有节制,很可能会欠债或因没钱生活而痛苦不堪。相反,如果你注意饮食,经常锻炼,就不易感冒或生病;如果合理规划家里的开支,知道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你就会有钱支付各种费用,生活舒心自在。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因果关系有时会被干扰。比如,某人因为乱花钱,没有节制地消费,以致没钱买食物,但他的母亲会给他钱,他就不会尝到乱花钱的恶果。

    然而,这样的因果律并没有撤销,仍在进行中,只是种下恶因的人没有承受那个恶果,是别人在为他承担而已。这里,我们把那不断在拯救别人或替人家收拾烂摊的人称为共依人。共依人就是没有界限的人,为不负责任的人“背书”,使自己背负起那些“账单”。

    因此,我们设立界限,就是要帮助共依人在他们所爱的人身上不再干扰因果定律,而强迫那些撒种的人自己去收割他们的恶果。比如,有些上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具备自理能力,但在吃饭问题上,总是要家长叮嘱,奶奶或者外婆们总在孩子屁股后面央求孩子们吃饭。其实,看似吃饭的小事,也存在设立界限问题。我们要设限时,就是要告诉孩子:过了这个吃饭时间不准吃饭或其他东西(因为有些孩子不好好吃饭,是想吃零食)。但出来干扰的常是奶奶或者外婆们,孩子不好好吃饭,她们负责买好吃的,或做孩子爱吃的,这种共依人在替孩子收割他们的恶果。

    还有一些不负责任的人,比如工作上缺乏责任心的人,领导多次找他谈话未果,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他承担其后果:因工作问题而被辞退。因为,跟不负责任的人当面质问不会让他们痛苦,只有恶果才起到作用。

    律法#2:责任律

    有些时候,人们听到要设立界限并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他们就会认为那是自私的、自我中心的,自觉愧疚。

    责任律讲的设立界限是爱别人,因为我们设立界限不是代表我不爱你,反而是为了你好。比如你是一个挥霍无度的人,要向我借钱去赌博,我没有借给你。表面上看,我是没有帮你,但实质上我是在帮你,我是爱你才对你设立界限的。其实,最后能帮你真正走出来的,是你自己,因为,我不能替你成长,只有你自己才可以。你必须为你自己负责,我必须为我自己负责。

    责任律讲的设立界限是要推己及人,即以自己想要被人对待的方式去对待别人。比如我们身陷困境、绝望、无助时,当然希望别人的帮助,以渡过难关。所以,我们要向那些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学会给予。

    因此,责任律的设立界限是:我们不仅要能够给予,也要能够对别人毁灭性与不负责的行为设立界限。

    律法#3:能力律

    能力律讲的是我们应该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人必须承认自己在道德是非上的失败。即使有时对一些事情看似无能为力,比如说有酒瘾的人对酒精是没有抵抗能力的,他们内心没有节制或无法自我控制,但是,我们还是有能力做一些事,并为以后的自己带来胜利的果实。比如:

    我们有能力同意问题的真实性,即我们有能力同意“那就是我”。

    我们有能力在神的面前顺服,并坦诚自己的无能,即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自己,但可以求得帮助。

    我们有能力寻求神的帮助,请他们帮助我们看出什么是在我们界限之内的。

    我们有能力弃绝那些在内心发现的败坏,即我们有能力为自己不好的行为去悔改。

    我们有能力谦卑,求神与别人帮忙处理自己在发展中所受到的伤害,或满足我们在孩提时期不曾得到满足的需要。

    我们有能力去寻求那些被我们伤害的人,设法与他们和解,即我们有能力求得他人谅解。

    在此,还以染有酒瘾的人为例,这种人有能力承认自己嗜酒,但难以自控,可能是想酗酒逃避现实,也可能是小时候口唇期没有得到满足(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五时期: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所以,这样的人需要他人帮助。这种人因醉酒闹事后,有悔改的能力,因为自己也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期间有人因他受伤,他会设法求得谅解的。

    可见,能力律讲的是我们所拥有的能力,指向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能改变自己的内心,但不能改变外物,更不能改变其他人。比如,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天气、经济和他人,但能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我们能做的是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别人,比如当不尊重我们界限的人出现时,我们可以拒绝,而非一味地顺从。

    律法#4:尊重律

    尊重律讲的是我们必须尊重别人的界限,这样,才可能要求别人也尊重我们的界限。

    有时,我们讨厌别人的做法,但实质是因为我们没有尊重他们的界限。比如:当我们要求同事晚上下班开车顺路带自己去超市时遭到拒绝时,我们会想:“他怎么拒绝我呢?根本就是顺路嘛!”当我们邀请朋友参加聚会遭到拒绝时,我们会想:“她不来参加聚会真是自私,其他人都可以匀出时间。”当我们向朋友借钱急用而遭到拒绝时,我们会想:“你这是什么意思!我不过是没有办法才跟你借点钱而已嘛!”

    但是,上述这些情况很可能是:那位同事真是有事无法顺路;那个朋友真是没有时间来参加聚会;那个朋友正好也是手头拮据无法答应借钱。

    因此,真正能相互尊重对方设立界限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当我们能够坦诚地接受别人的自由,在他们向我们设下界限时,我们不会生气、愧疚,或撤回我们的爱。如果我们能够接受别人的自由,我们就会更加坦然接受自己的自由。

    律法#5:动机律

    动机律讲的是我们要区分真爱与假爱。

    作者书中讲到的史坦就是一个认为爱得多、付出得多就是真爱的人,但这样的爱其实不是真爱,是假爱。

    史坦因为从小怕失去爱,而勉强遵照母亲的吩咐做事;因为对父亲的愤怒和教训感到畏惧而不敢向他说“不”,这是原生家庭对史坦的深层影响,使他无法很好地设立自己的界限。所以,史坦给予的动机并不是真爱,而是假爱,是害怕失去爱。

    下面,我们就具体看看,影响我们设立界限的原因有哪些:

    害怕失去爱或害怕遭受遗弃。如,那些向他人顺从说“好”,事后又不甘心的人,就是害怕失去别人的爱而无法设限。

    害怕别人的愤怒。如,书中的史坦,因为小时候害怕愤怒的父亲导致成人后害怕他人的愤怒,使得自己无法设立界限。

    害怕寂寞。如,那些随叫随到的人,他们大多是害怕寂寞,想找人陪伴。

    害怕失去内心那“好的一面”。如,那些认为对他人的爱就是永远对其说“好”,从不拒绝的人,否则就会深感痛苦。

    愧疚感。很多人的给予,都出于愧疚的心理。如,那些说“不”的人会内心愧疚,只有不断行好,自己内心才安宁。

    回馈。那些得到东西会附加让他们愧疚的信息。如,有些人的父母会说:“你看你,现在多享福、多富裕。”意思是,我们父母多不容易,让你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你必须回报我们才行。

    寻求赞许。比如,那些觉得自己还是喜欢被父母赞许的小孩子,成人后也会答应他人的任何要求,要什么,给什么,这样才可以得到他人的赞许。

    过于认同别人的损伤。比如,那些曾经遭受过拒绝的人,深知当时失望和损伤的滋味,所以,他们会加倍感受他人的伤心,无法忍受自己对他人说“不”。

    以上都是动机律中的假爱,而真爱则是给人带来幸福,不会沮丧的爱;是你的给予会在内心结出喜乐的果实。

    当然,动机律强调的是:自由第一,服侍第二。也就是你的选择自由会让你产生感恩,你的服侍是帮助你建立身心有益的界限,保护你本该拥有的自由。

    律法#6:评估律

    评估律讲的是我们要区分伤与伤害。

    作者书中讲到困扰杰生的问题就在于他没分清伤与伤害的区别。伤,会痛苦,但有益处;伤害,也会痛苦,但有害处。

    杰生因为生意伙伴表现不好,想接手其工作,但他担心这样做会伤到伙伴的自尊,犹豫着是否与他谈谈。杰生如果能坦诚与其相谈,考虑到伙伴内心的感受,并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那么,即使杰生客观上会伤到伙伴的心,也会获得伙伴的理解。因为最后的结果是杰生在帮助伙伴,这样的伤不是伤害。

    就像我们去看牙医,牙医在我们牙齿上钻洞补蛀牙,伤到了我们,会痛,但我们不会觉得牙医是在伤害我们。所以,有些事会伤到我们,却不会害我们,还可能对我们有好处。有些事让我们觉得好得很,却可能是害我们,如我们吃着那些容易导致蛀牙的糖,我们不会觉得疼痛,反倒是感觉很好,但最后却是糖导致我们蛀牙。

    因此,当我们设立界限后,需要评估其给对方带来多少痛苦。我们需要了解这痛苦如何对别人有所助益,因为有时这样的了解是增进我们彼此之间关系的最好决定。

    律法#7:积极律

    积极律讲的是我们建立界限时,要超越反应期。

    什么是反应期呢?比如,一个长期受丈夫虐待的妻子,当她顺从多年后,内心压抑多年的怒气突然如火山爆发,这种爆发的时期就是反应期。这样的爆发对她来说,无论从肉体上还是情感上,都是从无力受害者的境况中挣脱出来,她的爆发就是在设立界限。

    但问题是,这个反应期不能一直持续下去,也就是说这个受害的妻子不能一直抱怨和发泄,否则就会陷入一种“受害者情结”了。这个妻子应该在反应期中寻求自己的界限,哪怕是她的丈夫仍旧一直虐待她而导致她必须离开,她也不应该一直处于抱怨和愤恨的情绪中。

    积极律就是要求我们能够超越反应期而设立自己积极的界限。因此,我们要在反应期表露自己的感情,但重要的是,我们要超越这个反应期,积极地去爱,以获得内心真正的成长。

    律法#8:嫉妒律

    嫉妒是我们最基本的情感,它会把那些“我们没有的东西”定义为“好的东西”,而怨恨那些真正好的东西。

    嫉妒律讲的是我们应该把嫉妒当作一种征兆,代表我们的生活中有所缺失的东西,以此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最后去行动。

    律法#9:活动律

    活动律讲的是我们除对外来的邀约有所响应外,还应该驱策自己主动投入生活。

    我们怕的不是“尝试以后的失败”,而是“败于不去尝试”,这种试错的精神就是一种主动的学习精神。就像一只雏鸟要孵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替那只幼鸟把蛋壳弄破,那只小鸟就会死去。雏鸟必须自己设法把蛋壳啄破,进入这个世界。因为这种主动的“运动”可以加强它本身的力量,协助它在世上生存。剥夺雏鸟求取生存的责任,它就会死亡。

    因此,我们要勇于试错,人生中的很多事无法计划,有时也没有能力去规划,我们只有在逐步熟悉、小心摸索、一次次失败中,认真反思,才能成功。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那样给出普适的公式。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律法#10:显露律

    显露律说的是:我们的那些界限必须让人清楚看见,在彼此的“关系”中能够互相沟通。这种关系的终极目标是爱,因为我们有那么多界限的问题,源自我们在关系上的恐惧,害怕愧疚,害怕别人不喜欢,害怕失去爱,害怕失去关联,害怕不能获得赞许,害怕别人生气,害怕被人知道等等,而这一切都是在爱上的挫败。

    比如夫妻两人多年来一直顺从自己的女儿,从来不向她提出界限问题。但是,等女儿长大后,会因为父母的妥协而心生怨恨,觉得父母和自己之间缺少真诚。他们的女儿从来没觉得自己的父母爱过自己,结果,夫妻两人也很困惑,想不通:“我们这样为她做牛做马了,她竟然还这样!”这就是没有表达出界限而弄坏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例子。

    我们要知道,界限是存在且一定影响着我们的。真正的关系就是我深知我的界限,并公开地与人沟通自己的界限,这才是真爱的途径。

    就写这么多吧!!!这是我看完一本书之后的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过犹不及》的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ny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