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500字,看完仅需5分钟。
前言
上次我发表的《以史为鉴|从欧洲大国覆灭看当代中国-外交篇》中提到了德国在一战前因为外交策略的失败导致在欧洲大陆不断失去重要盟友,并被奥地利脱下水,陷入一战深渊的始末。本篇文章则要从军事策略角度列举德国在一战中失利的原因。
再次感谢来自中国国防大学的学者——徐弃郁所著的《脆弱的崛起》一书所提供得大量历史资料。本人在这里再次强烈推荐《脆弱的崛起》和《巨人的陨落》两本书。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老毛奇时代的军事策略
老毛奇担任过的最高职务是德意志帝国的总参谋长。老毛奇的政治生涯时期和俾斯麦时代有较高的重合度,他和俾斯麦一样,同样也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的功臣。老毛奇一直将战争理解成政治的延伸,战争上的策略要服务于政治。
同时,他和俾斯麦一样,看到了德国地理位置的天然劣势,一旦陷入法俄的两面包夹会非常危险,所以他主张东攻西守(俄国在东,法国在西)。这是基于当时的国力对比和边境线地形做出的决策。同时老毛奇觉得,对于未来潜在的战争不用盲目追求达成全面胜利,更加现实的做法是在做到局部胜利以后,立即将胜利成果通过外交手段达成全面停战和解。总体看来,老毛奇的战略布局虽然看似保守,但又相对比较务实。
再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继任者——蒂尔皮茨和施里芬,这两个人是怎么想的:
蒂尔皮茨的海军梦
德国在之前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秉持着重陆军轻海军的军事发展策略,但是在帝国统一以后,国内逐渐有了重视发展海军的倾向。
这种大海军思潮起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美国学者马汉的相关著作提到了海权与国家兴衰之间的重要关系。并且当时世界很多主流国家都有了这一思潮。从西班牙无敌舰队到大英日不落帝国的这段大航海时代便是其佐证。
2. 适应德国社会需求,在国内中产阶级不断崛起的时代,中产阶级的政治社会地位与其经济地位严重不匹配。陆军体系的阶级上升通道主要被贵族和地主阶级占据着。所以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在当时加入海军是唯一的阶级上升通道。
3. 出于海外殖民地扩张以及安全的考虑,并且美西战争的结果(西班牙因为战败把菲律宾、古巴和波多黎各割让给了美国)给了德国很大的刺激。同时英国在世界制海权方面对于德国压制太多。
4. 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他自己就是个海军迷,并将德国之前各种外交和殖民地争夺上的失利原因都简单归结为海军太弱,导致外交没有坚实后盾。
在1897年担任海军国务秘书的蒂尔皮茨真正将这一国内诸多势力主张的海军梦付诸于实施。在他面前有2个很重要的疑问,一是德国海军是否能赶上英国;第二、德国这种海军扩张是否有可能招来英国的先发制人打击。
在他看来,德国完全有希望追上英国,因为英国的殖民地分布在世界各地,每个殖民地都需要有驻守的兵力。而德国的军事布局相对集中,所以德国有希望能在欧洲,尤其是北海和波罗的海趋于形成局部优势。但他同时承认确实存在一段被英国先发制人的危险期,在这段危险期内必须尽量保持低调,并且需要让外交方面保持向英国跪舔的姿态来消除英国的警惕。
但是,蒂尔皮茨的观点存在两个核心漏洞。第一,军事发展是一个多方动态博弈的过程而非静态,所以德国的海军扩张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其他列强,尤其是英国的关注。二是,德国所处的水域地形非常差,很容易被英国锁死在近海地区。
(上图为一战前欧洲地图,可以看到德国的海域地形和陆地地形一样,劣势非常明显)
施里芬的陆军闪电战计划
在施里芬当上总参谋长以后,认为军事应该独立于政治和外交而存在,并认为在未来可能的战争中应该执行“西攻东守”的策略,并不惜准备破坏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中立地位来迂回到法军背面给法军以毁灭性的打击。简单来说就是希望用闪电战来秒杀法国,为东线和俄国的战局减轻压力。
但是施里芬的计划也存在几个漏洞:
1. 对于给法国致命打击的想法过于一厢情愿,且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中立地位如果受到威胁,德国在国际上将很难得到他国的支持。国际舆论向来是同情弱者的,大国们也会以此为由头来压制其他大国。
2. 不顾奥地利作为盟国的感受,在东线问题上,没有做出有效的军事调配,任由奥地利这样一个猪队友暴露在俄国潜在的强大火力之下。
3. 施里芬计划没有考虑实际的兵力现状和补给问题。因为蒂尔皮茨的海军梦,导致陆军经费严重不足。总资源就这么多,补了东墙就必须拆西墙。所以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基础来实施这一理想中的计划。
4. 不考虑战争的不确定性,所有的沙盘推演中严重低估了对手的智商。
5. 施里芬的治军方针偏向于追求军人的意志力和执行力,高估了这两点在实际战争中的重要性。陆军整体运作思路在他的教条下逐渐僵化和偏执化。战术层面的落后已经无法适应当代战争需求。
德国海军和陆军在一战中的结局
众所周知,一战最终是以德国失败而告终,但是大多数人可能对具体细节不是很清楚。我在这里给大家罗列一下:
陆军:一战陆战由于化学武器和重机枪的加入成为了一场典型的攻弱守强的战争。在西线战场,战争开始阶段德军就在马恩河失利导致闪电战战术失败,之后又在索姆河和凡尔登这两场历史上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中彻底失去攻陷法国的可能(绞肉机有多惨烈可以参考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战马》)。而在东线战场,德国的猪队友实在太多,不是倒戈就是战绩乏善可陈,虽然最终在德国这股外力的影响下,俄国搞出了十月革命而退出战斗,但那时候德国已成为强弩之末,再也没有能力回身驰援西线了。
海军: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优势将德国海军封锁在港口超过2年。虽然德军通过日德兰海战发起突围并获得局部胜利,但是之后再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发起第二次突围了。德国只能被迫采取了无限制潜艇战(依靠潜艇狙击英国海域的所有商船)企图切断英国补给。但是很不幸,这一举措直接将美国拉入了战争并加速了德国的投降。
总结
事实上,德国的军事部署不但没有威慑到英、法、俄三国,还间接在外交关系上拖了后腿,导致德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关系趋于恶化。或许在潜意识里,那些德军将领和士兵是想通过战争刷存在感,但是这种拿国家安危当赌注换来的存在感意义又在哪里?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扩充军备的事情。无论当事方主观上是不是只想要稳固国家安全,在客观上都会引发周边国家的军备竞赛。这种人类固有的应激决策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必须看到军事扩充这件事本身的两面性。为了缓和其负面效果,如何来安抚邻国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我非常认同老毛奇的理解: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并且不需要刻意追求全面胜利。
如果您觉得我写的还凑合,或者是这篇文章对您有启发。那么真诚地希望您能点击本篇文章的“好看”和“收藏”。
作者微信公众号:鲤鱼号的舵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