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郭敬明不了解,但重新认识了以前的他,再对比现在的他,忽然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他骨子里的坚守自我,一直没有改变。
看了《演员请就位》,一直想写写郭敬明的,但是因为除了《小时代》对他一无所知,所以这几天,疯狂补课,看了很多以前关于他的深度采访。
当然也看到很多为了博眼球的公号,毫无底线地骂他。
在网上搜索郭敬明,负面新闻惊掉眼球,抄袭,性侵,奢侈……
大部分的文章,都在渲染他毫不掩饰的欲望,极尽奢华的生活,还有他生命中那些真假难辨的污点。
第一次听到郭敬明这个名字,是初三那年偶然从同学那里找来一本《梦里花落知多少》情节故事早已遗忘,但那种年少的感觉,真是怀念。
后来断断续续看了《小时代》,在对奢侈品和上海没有任何概念的年纪,也曾羡慕过剧中人物的姐妹情。
对郭敬明不了解,但重新认识了以前的他,再对比现在的他,忽然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他骨子里的坚守自我,一直没有改变。
郭敬明一直没有变
《演员请就位》开播前,偶然看了一篇文章,叫做《这不是郭敬明的时代了》那时候有种恍惚,是啊,似乎很久没有郭敬明的消息了。
而就在不到一星期之后,一档综艺节目连续数次将郭敬明送上热搜。
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如此奇妙。
节目中,郭敬明组的两位演员,在表演完《悲伤逆流成河》之后,李诚儒老师犀利点评:如坐针毡,如芒刺背。
我想如果换成任何一位如郭敬明一般的年轻导演,一定会虚心认错,表示自己要多加学习,更加努力。
然而郭敬明没有。
而是做了一段背网友群嘲“有理有据,逻辑严谨”的回复:
甚至连奇葩说官微都发文:
听说大家都想看郭敬明来奇葩说?
而就在我搜索资料的时候发现,
2005年马东主持的《文化访谈录》节目,曾邀请过郭敬明参加,这期节目录制时,郭敬明正处在抄袭风波中。
马东有问道关于抄袭的事情。
那时候就有不少粉丝认为马东咄咄逼人了。
《人物》在2013年采访郭敬明时曾写道:
他曾应邀录制央视某节目,采访提纲上写的是谈中国传统文化,比如书法、竹简。他很看重央视平台,专门找资料做功课,还背了很多相关知识。
节目开始,主持人直接问:“你抄袭的事怎样了?”
“我解释完了,但发现整场都围绕这个话题,包括嘉宾准备好的题板,一切都是提前策划好的。”
“他们的问题非常尖锐,就是摆明要看你崩溃的样子。我没见过这阵势,都快哭了。”那一年他20岁。
他想到洗手间冷静一下,但摄像扛着机器顶着他的脸,旁边的主持人说:“他现在情绪失控。”
“我当时就傻眼了,对着镜头把自己关在隔间里。”事后,郭敬明归结原因:“自己没那么牛,别人才敢那么对你。”
人生的很多经历,其实决定了你后来的选择。
“自己没那么牛,别人才敢那么对你。”这样的遭遇,郭敬明面对过太多太多。在采访中谈及,他把那种感觉归于“不被尊重”。
多年来,他做了很多事,也有着灵敏的商业嗅觉,连续出的几本作品常年蝉联畅销书榜首,就连转身做导演,开公司,做杂志,都比常喜欢拿来比较的韩寒要早。
他用自己的方式来寻求这个世界的尊重。
相比于早就烂大街的被群嘲的“为了梦想”,我觉得他要真实地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欲望,表达自己想要,就像他决定进军电影的时候,“这次我进影坛,一定会像当时我进文坛一样,震死他们。”
而这么多年,他遭受过非议,(那些所谓的污点,他一个也未承认过,甚至至今仍没有结果),近两年他的公司连续关了4家,一手捧红的演员作家都一一离自己而去。
甚至网络上一直充斥着“早就不是郭敬明的时代了”的声音。
虽然后来李诚儒老师也解释了郭敬明可能对他的原意有所误解。我非常认同郭敬明说的一句话:
“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请允许他存在;你可以继续讨厌自己讨厌的东西,但请允许别人对它的喜欢”。
我读书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对别人保持最基本的尊重,是一个成年人该有的基本道德。
而那些群嘲郭敬明的人,应该和郭敬明这句话面对的,是同一拨人吧!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允许别人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
其实,很多人都曾是郭敬明
郭敬明年少成名,
18岁他就因为新概念作文获奖出名。
20岁开始出书 ,作品获得文艺社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前三名
21岁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岛”,出了系列书。
比张爱玲早多了。
中国新闻周刊在采访时曾问道:为什么市场的幸运儿是你?
他回答道:我感觉很少有人像我这样,遇到这么多事情还会坚持这么久。“新概念”第一届出来那么多人,第二届也不少,每一个人拥有的机遇其实和我一样。但每一个机遇来临时我会去好好把握,哪怕再辛苦,都以一种很努力的态度去做。这很辛苦。但你如果坚持下来会觉得很有价值而且对自己也很好。
我对市场的感觉也比较敏锐。你只要站在那里,就算不前进,经过很多年以后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存在。
他曾经在16岁时的散文里写到上海,“燃亮整个上海的灯火,就是一艘华丽的邮轮。”而他的故乡自贡“多少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一句话,它是一个像农村一样的城市,一个像城市一样的农村……所以我固执地认定我将来的生活应该在上海”。
而真实的上海,比郭敬明笔下还要华丽,也还要残酷。
曾经很多人都像郭敬明一样,只身来到这个充满欲望,也充满可能性的城市,但时过境迁,很多人开始妥协认命。
在不友好的人世间学会隐藏,圆滑。
而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
综艺节目上,每个人都在秀情商的时候,他表达了出了真实。
他的语言里会夹杂一些专有名词,比如对电影的审美,话剧式表演,但或许这就是他的表达方式呢?
在大家纷纷觉得陈凯歌导演可爱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给郭敬明一点尊重和包容呢?
而且平心而论,正如李诚儒老师所说,所有批评你的人,都是在“给你兜里装钱”。郭敬明虽然犀利,但出发点都是良善的,而且他的语言里没有一句空话套话,都是直面演员的缺点。
最难能可贵的是,好与不好,他会直接写在脸上,或许在这个社会中,这种表现是如此地不合时宜,但当我们看惯了太多的逢场作戏,偶尔听到一点真实的声音,是不是也是一种难得的纯粹呢?
曾看到一篇文章写道:摘下有色眼镜看郭敬明:他的犀利点评,让综艺节目里有了真话。
郭敬明是个革命者
大学时代看过一部电影叫做《让子弹飞》,老师在讲解这部电影时,提到了革命,提到了英雄。
其中提到了一句话:英雄都是孤独的。
什么叫革命?
敢对当下的现状和不满做出改变就是革命。
电影《革命之路》中,莱奥纳多和温斯莱特扮演的夫妻,一直在试图对当下的生活做出革命,但无奈的是,莱奥纳多向生活妥协,温斯莱特选择用结束生命来完成革命。
《色戒》中,王佳芝擅自放走易先生,是对自己灵魂和身体的革命。
而我觉得,郭敬明也是一个革命者。
初到上海时,全班同学只有他一个人是外地人,老师常常忽略他,课堂上全部上海话,于是跟自己较劲,第一年就学会了上海话;
因为自己的母亲初到上海,不知道怎么进地铁, 被工作人员骂,他暗暗发愿,一定要努力,不再让母亲受这种委屈。
很多人只知道他的成名是因为新概念获奖,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为了参加那场比赛,买了7本杂志,剪下7张报名表,写了7篇5000字的文章。
郭敬明曾说,可能别人都觉得他年少多金,但他每天不是在工作,就是在赶稿。
过往10年无休的生活、日均3~4个小时的睡眠、以30分钟切分的日程表被隐藏在光鲜亮丽的场面之下。“他似乎晒晒太阳就活过来了。”被他一手捧红的作家笛安在接受采访时说。
郭敬明每个月他要买几十本杂志和书,从财经、时尚、娱乐、家居装潢到文学,什么都看。上飞机前永远拿着一个大袋子,里面装满了各种杂志,看到有用的就撕下来。
“不管是工作、逛街还是吃饭,只要见到他,手上永远拿着本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别人无论提到什么话题时,他都能及时发表见解。
而最初和郭敬明一样,想要努力改变命运的很多人都去了哪里?
淹没在了毒鸡汤和营销号中,浑浑噩噩。然后坐在键盘后面骂着郭敬明。
郭敬明觉得骂他的人多是浪费时间,“回过头来怪别人为什么有钱,凭什么我没钱”。
革命成功的人被称为英雄,而英雄往往都是孤独的,甚至是不被理解的。
曾有报道写道,郭敬明已经懂了,圆滑与世故未必是贬义词。
但相比于赵薇,或者其他台上导演,郭敬明恰恰是那个最直接,最不圆滑世故的一个。
他说自己“是个入世的人”,面对社会地位高过他的企业家和前辈们,他给自己定位的形象是个“乖巧的学生、小朋友”,而且再三强调“我不是装出来的”。
2009年, 他曾与黄永玉一起做过一档电视节目,事后专门写过一篇博客,“见着黄永玉老师一次,真的是我八辈子修来的福气……我是多么幸运啊……他脸上闪耀着人生岁月的光。”
而这段经历,再对比他在台上因为陈凯歌导演的夸奖,而掉下眼泪,似乎一点都不奇怪。
很多人说他作秀,但我更愿意相信,他还是那个坚持初心的人,他感激的是,终于有人懂他。
18岁时,他在散文里反复强调,“我希望所有人都喜欢我。” 而现在,范围从“所有人”变成了“身边人。
所以他坚持做自己,会有人骂他,说他掉书袋,爱显示自己,为自己诡辩,等等。
但我想他深谙,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你,只要身边的人喜欢你就好的道理,所以他继续着自己的风格,你们爱怎么说是你们的事。
在这样一个毒鸡汤横行的时代,能坚持做自己,是很难得事情。
购物是他最喜欢的发泄方式。在上海顶级豪宅“汤臣一品”露台上自拍,夸耀家具的价格。而这些也帮他拉了不少仇恨,关于炫富的骂声不绝于耳。
但他说花自己的钱有什么错?而且他从来没有超出能力之外买东西。
他说“我不想要表演一个模范,我可以在公众场合不穿名牌,不描写奢侈品, 捐钱做慈善。可那不是我。说难听点,学校里的三好学生一定是朋友最少的那群人。”
郭敬明曾说过他不愿意长大,“但后来发现这是每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就像破茧一样,很疼,蜕变之后你会很漂亮,像美丽的蝴蝶一样,有一个质的改变。”
经历了这么多年,从不甘心的小镇青年,到坐拥汤臣一品,从站在世界中心,到跌入万丈深渊,他的成长确实如他所说,“比别人要快得多”。
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似乎都没有变得圆融圆滑,没有试图去迎合这个世界。
这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成长之后,他仍然能坚持最初的自己。
成长是个会变得孤独的过程
无论郭敬明自己,还是身边的人,都从未不掩饰过他的孤独。
前几天和好友聊天。
我们都有同感。常常会有很深的孤独。这种孤独更多地来自于心灵上。当你渐渐发现,曾经的好友离你而去,曾经的无话不谈到无话,不谈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很深的苍凉感。
但这两年,就在这种冷落中学会了放手和圆融地对待自己。不强求,接受别人的变化,和世界的变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我和小志说,蔡康永说得对,成长确实是一个扫兴的过程,但有时候承认自己的孤独,也是一种勇于面对自我的成长吧!
马薇薇说,成长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好事,如果一个人一定要久经磨难才会成长,我宁愿不要这种成长。
而大家都知道,这种成长指的是,你学会了妥协,掩饰,圆滑,世故……而这些背后,不过是要保护自己。
而郭敬明不同,他也成长了,但是他的成长,恰恰相反,是不迎合外界的标准,坚定地做自己,只要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喜欢自己,就好了。
其实节目到了第三期,郭敬明的耿直、全情投入,甚至可以看出来,相比其他三位,郭敬明的投入程度是极高的,其实也渐渐让不少人摘下了有色眼镜。
他直言表演糟糕,因为该不该戴隐形眼镜和演员争执,甚至现场其他三位导演的脸都变了时,他还是坚持要说。
他组内的演员金靖、李滨、彭小苒、黄俊捷,在台下也都是非常认可郭敬明的,节目播出后纷纷发长文感谢郭导。
而且为了争取更多时间,他一天只睡3、4个小时,若干年后,他身上那种不服输,与自己硬刚的劲儿一直都在。
当然作为一档综艺,邀请郭敬明做导师,也是司马昭之心,但几期下来,我认为他有资格坐在导师席。
而那些很多人抓住郭敬明之前导演的作品在豆瓣的评分不放,其实毫无意义。不如专注眼前,尽情享受他当下的作品。至少在这两期节目中,他的《亲爱的》 和《妖猫传》都受到了表扬。
当你凝望深渊时,你也将被深渊凝视。
为何不客观地去重新认识现在的郭敬明呢?脱下有色眼镜,
对别人给予尊重,也是对自我的慈悲。
今天无意看到一句毛姆的话:每个人在这个陌生而残酷的世界中停留的时间都那么短暂,却还要处心积虑地让自己如此的不快乐,实在是很奇怪的事情。
我觉得郭敬明一定是非常理解这句话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