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80571/b51b152b912913f0.png)
什么是框架效应?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说,框架效应就是对给定表达方式的被动接受。具体来说,到了一个餐厅,服务员问你,是喝咖啡还是茶?你如果在咖啡或者茶中选择,你就被“框架”了。如果你在喝还是不喝做选择,你就没有被框架。
如果去星巴克,服务员会拿着两个杯子问你,是中杯还是大杯?你看着手里的两个杯子,服务员说的中杯明显很小,跟你认为的小杯是一样的。服务员其实是在给你一个框架,让你选择大杯。
去商店买衣服,你看到标签上标着价格是500块钱。你尝试着划价,问250块钱是不是可以?这时候你的价格是以500为”框架“来讲价的,其实商品的价格可能只值100块钱。
框架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被套路“了。你以为你占便宜,其实你是吃了大亏。
之所以会被“框架效应”,是源于”认知吝啬鬼“。什么是”认知吝啬鬼“?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大脑喜欢自动行为,不喜欢思考。也就是说,大脑对思考非常“吝啬”,所以说大脑是“认知吝啬鬼”。我们每天的大多数活动确实不需要经过思考。我们不需要思考怎样才能准确把饭送到嘴里而不是鼻子里,我们不需要思考上班的时候要走那条路,乘哪一班车。当我们习惯于自动行动的时候,因为大脑是一个“认知吝啬鬼”,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把这种“吝啬”扩展到其他需要思考的事物中,比如我们可能会自动认为明星做广告的产品一定可靠,我们会自动认为某一个专家说的话一定正确,哪怕这个专家说的并不是他的专业和熟悉的领域,我们也都一并相信,我们会自动认为穿着警服的人就一定是警察,其实也有可能是不法分子。
在商业活动中,框架效应一直在被使用。比如用明星做某一个产品的广告,我们会误以为明星一定使用这款产品,或者误以为明星非常了解这款产品。因为相信明星,我们的认知被“可靠”以及“尊贵”等框架误导。所以当我们看一个广告,我们已经不把明星当成只是一个演员在表演一个广告,而是把明星当成了产品可靠的某种标志。
“框架效应”会让我们按照别人给出的“框架”去思考和决策,让我们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何避免框架效应呢?
对于那些需要付钱购买的东西,往往特别可能会有框架效应问题。所以,只要是需要支付的事情,就可以启动你的反省心智,想一想到底要不要购买。通常需要支付做决定的产品会设计的“框架”一般会表现为“便宜”、“尊贵有面子”、“有品质”、“不买就错过了”等形式。所以,如果你发现商家在用这样的理念销售,基本可以判断商家在采用“框架效应”。当你确定了商家的框架效应以后,你就有了思考和反应的机会,你至少不会自动去购买了。你可以启动你学过的各种知识去思考该如何决策。
心理学家[[迈克尔·奥尔平(Michael Olpin)]]说:“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一道间隙,或者说是一片空间,我们成长与幸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运用这片空间”。当我们遇到问题需要决策的时候,如果在刺激与行动之间能给自己留出一个“间隙”,我们就有了做正确的事情的可能性,就不会被“认知吝啬鬼”牵着鼻子走,就不会被“框架效应”。我们之所以会被“框架”,是因为在刺激和反应自己没有任何缝隙,即使我们有思考能力,却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
那么如何能够留出这个“空隙”呢?奥尔平在他的《释放:过上无压力生活的7过原则》中建议,用正念冥想的方式可以给刺激和反应自己留出“间隙”。情绪神经科学创始人理查德·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说,冥想能够让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多的洞察,让我们更不容易自动去做出决定,也更不容易情绪化。我们之所以会“框架反应”,是因为我们的行为被情绪调动,情绪让我们启动了“认知吝啬鬼”,导致我们不加思考地采取了决定。
认知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Stanovich)说,一个人想要有理性思维,就需要在大脑中植入各种正确的“心智程序”而不是“污化的心智程序”。也就是当我们有了思考的“空隙”,我们就有机会可以调动我们的正确的“心智程序”去分析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现象,进而采取正确的行动。
所以,如果想要避免框架效应,首先,通过正念冥想练习,提高我们的留出“间隙”的能力,然后通过在大脑中植入正确的“心智程序”,在留出的“空隙”中去分析思考和决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