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静的下午,平静的走进电影院,2小时后平静的走出打开电脑。
在没有决定看之前,我大概浏览了观众影评,两极化明显,极点这端把诺兰一如既往的封神,继续膜拜在多线叙事胶片质感和紧凑节奏的同时,嘲笑着另外一群跟不上步伐否定“神作”的人,并给所有认为此片一般的人扣上一顶“审美水平低下”的帽子,借此侧面烘托自身高逼格,可是,就好像论证别人无趣不等于说明自己有趣,论证别人品位低下也不能说明自己品味卓尔。
以此,从以下几方面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能很好地欣赏《敦刻尔克》。
历史知识匮乏。由于众所不知的原因,现在历史书对于二战的描写集中在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抗日战争及二战后不平等的雅尔塔体系,整个知识受众群体普遍缺乏对于“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历史背景的了解,在观影的时候自然没有熟悉感和相生的疼痛感,这也是《敦刻尔克》在欧美封神被誉为剑指奥斯卡而国内反应平平的原因。
战争意识和知识薄弱。对于一部作品来说,受众者的知识储备和审美层次的高低对观影感受的影响不可小觑,国内受众群年轻化趋势明显,其中以80/90后居多,这两代人距离战争遥远,在审视战争题材的作品时,往往带有被我国抗日神剧培养下的对于战争的认识。战争,不只是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更是人和人之间的血肉相搏,是鲜活生命的逝去,是一个个个体的无奈与挣扎,是被战争这个车轮驱动下裹挟的滚滚向前战车下的骸骨,它是血腥而不是戏谑,是悲壮而不是热血,是崇高而不是草芥。政治家把死亡的人变成一个个数字,而诺兰还原成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有面对战争的恐惧和逃避,有迷茫不知所谓的士兵,有畏惧人言的失败,有轮船下拼命挣扎扭曲的姿态。对欧美来说,海战和空战知识刻在了他们的骨髓,驾着帆船出海、开着战斗机上天是少年的英雄梦想,而对于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来说,影片中出现的海战和空战对于我们太过陌生,间接的影响了观影的情绪代入感。
多线叙事的手法。多线叙事和鬼才剪辑是诺兰的标志。《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中均有表达这里不做赘述。《十三邀》许知远对话冯小刚、贾樟柯、白先勇这些表达者的时候,提到最多的就是话语方式和叙事手法,文学作品的核心是结构和叙事,叙事本身不是一个特别高大上的词汇,中小学语文常提到的“正叙”、“倒叙”“插叙”就是叙事的一部分,但对于国来说,接受诺兰的多线叙事实在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传统的叙事是章回体小说,如四大名著,以正叙居多,多线叙事的引进追溯到现代文学的发轫,距今也不过百年时间,短短一个世纪,国人对于多线叙事还有其他西方文理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所以诺兰的多线对于观影者来说,需要一个思考和适应的过程。
电影,是娱乐的一部分。它不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有人当做消遣,有人严肃以待,都无可厚非,重要的是,一部电影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思考和撞击,开阔了怎样的视野,其他的,尘归尘,土归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