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694126/899805138a3f7670.png)
三个孩子第一次来到动物园,当站在狮子笼前时:
第一个孩子躲在妈妈身后胆怯地说:“我要回家。”
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用颤抖的声音说:“我一点都不害怕它。”
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问他的妈妈:“我能向它吐口水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夸第三个孩子很勇敢,但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感到害怕,只是每个人的表现不相同而已。
这就是《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然而,当一个人看不出改变生活的希望,无法让自己真正变得强大时,他就会陷入一种看似很优越但自卑感越来越强的困局。
有些孩子一遇到问题,就哭鼻子、抱怨、大喊大叫,他并不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但他用哭闹的方式完全控制住了大人;这一条在中国应该比较普遍,不仅小孩会用,成年人、老年人用起来也是“轻车熟路”,用示弱来绑架自己的爱人或者儿女,让他们帮助解决问题来表示自己的优越感。
有些人喜欢自吹自擂,很快我们会发现他说的话大部分都是虚假的,他用语言来证明自己的优越,其实还是不敢承认自己的自卑。
有些人只喜欢跟熟悉的人交往,在熟悉的环境生活,这也是在逃避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有些罪犯也是同一类型的人,他们努力解决问题,他们也在追求成功和卓越感,甚至他们很努力,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方向是错误的。
比如有的小偷被捕之后,总会想:这次是我太大意了,下次一定要多加小心才行。如果他们逃过了追捕,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厉害,他们的同伴会赞扬他们,这就是他们追求的优越感。
有的罪犯是把感情都寄托在一个喜爱他的女子身上,他们通过给女孩买单来获得女孩的注意。他们都想受人崇拜、被人追捧,他们甚至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英雄,但是他们不想努力工作多赚钱,而是想不劳而获,很容易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在陀思妥耶夫斯的小说中,拉斯科尔民科夫躺在床上想了两个月,考虑是否该去犯罪。他总是问自己:“我是拿破仑还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终于他用这个想法说服了自己,欺骗自己,从而达到犯罪的目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94126/4a3be2e12d88585f.jpg)
其实罪犯也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但是他们胆小、懦弱,总是想逃避,让他们没有力量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那应该怎么办呢?
面对一个恶作剧不断的孩子我们不停地体罚吗?
把一个罪犯关到监牢接受最严厉的暴行虐待吗?
不,这样只会让他们更加失望,更远离社会,更逃避生活,更自我放弃。
那个恶作剧不断或者最懒惰的孩子也许只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获得大人的关注,如果我们只是去关注他的行为表现,他也会自由地更换不同的表现形式,但目标都是相同的。
所以,需要改进的是他们的目标。只要具体目标改变了,他的行为方式也会发生改变。
至于成人的罪犯,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关注他人,学会合作。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犯罪很多时候是一系列家庭事件、社会氛围等等积累而成的生活模式的反应,改变同样也需要社会多方的合作。
但是,我们要知晓这一点,至少可以在孩子还年少时就致力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培养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的兴趣。一个人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只要不丧失对别人的兴趣,他们就有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勇气与力量。
在书中,作者指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是先培养教师,再让他们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正是因为家庭不能解决孩子人生中的所有问题,人们才设立了学校。为什么不利用学校来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呢?
看到这里,我又充满了悲观和无奈。我们现在的孩子学习越来越紧张(小学就有作业做到十二点),家长常常抱怨负担太重(一个孩子上学两个大人得陪),校外的培训机构一片火热(网上网下孩子几乎没有一点自由时间),唯独很少有学校有老师会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意识已经蔓延至婴儿期。
好吧,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自己变得重要,变得有价值,我们人类从无到有,从贫穷到富有,都被追求超越所激励。但我们都要清楚只有懂得奉献的人生才会有所成就,只有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进的人、为了社会发展而奋斗的人,才能够真正超越自卑,获得优越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