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简书上看了一篇文章,借跑步与写作的异曲同工之处,表达了写作既要坚持,更要精进的思想。
自从今年立志日更以来,我已经连续日更了88天,从21天养成习惯来讲,我的写作习惯应该说已经建立起来了,我现在基本上都是利用早起的时间来日更。
读了他人的文章,我开始反思我日更的成绩。说实话,很不满意,似乎只是在写作数量上有突破,但在写作质量上不但未进步,似乎还有滥竽充数之嫌。在写作这件事上,我没有倾注我的多少心血,就好像一个喋喋不休的话痨一样,讲了许多没有营养的话,码了许多没有灵魂的字句而已!
正确的日更姿势应该是什么?
其实当我们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排除法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当我们将不属于正确答案排除掉后,我们将越来越靠近真相。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一样,他不讲失败了多少次,而说排除掉了多少种方法是无效的。
就像找针的游戏一样,先将全部区域划分为足够小的格子,再逐一排除掉一个一个的格子,最后自然就会找到针了。
那么,哪些行为不属于正确的日更姿势呢?
一、纯粹的交差应付。
每天东抄西摘,凑成一百字就交差了。这就像写字与练习书法,很多人天天都有写字,但有几个人通过天天写字成为了书法家?
再拿说话来讲,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天天都讲话,那些话痨讲的话就更多了,但又有几个人成为了演说家?甚至,很多人一上台当众讲话,马上就变得吞吞吐吐,说不出话来了。
再拿读书来讲,这么多人读书,读出名堂、成为专家、学者的又有多少人呢?
再拿工作来讲,每个人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工作,天天都在做本职业领域的事情,为什么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得到成长,在原岗位原地踏步?而只有少数人得到了成长?
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简单的重复并不能自然地让我们的能力变得更强。
重复只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一个充分条件。从侧面说明《异类》宣称的“一万小时定律”并不成立。
二、方法论的缺失。
如果说纯粹的交差应付是态度问题,那么方法论上的缺失应该算是日更错误姿势硬币之另一面了。
我越来越觉得,做一件事情,决定结果优劣的标准在于方法论的高下之别。
很多事情的结果之所以不理想,是因为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论。举个例子,从浙江杭州市去美国纽约市,如果你的方法是走路,我们可以想象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当然你也可以坐车,坐船,坐飞机,坐火车,或者混合运输方式。你还可以坐牛车,骑自行车,骑摩托车,骑马,骑驴,骑骆驼,坐飞艇,坐热气球,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的效率完全不一样,有的方法,可能用尽一生的时间也无法达成。
同样道理,写作日更也必须讲究方法论,在日更的同时,不断反思,寻找更加高效的方法论。
《刻意练习》告诉了我们答案,那就是同时在量与质上努力,其实,我们可以以量与质为考察维度,来对照检查我们的付出与努力处于哪个区间。总共分为四个区间,量少质差、量多质差、量少质优、量多质优。
量少质差,说明对写作这件事既不擅长也不喜欢,不愿意在写作上面浪费时间与精力,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马上停止,去寻找你真正的兴趣爱好。
量多质差,说明你对写作这件事是有兴趣爱好的,愿意在写作上花时间。质差说明你要么没认真,要么没找到方法。对这一区间的人来讲,重点要放在提升写作技巧方面,多学习名家的方法与技巧,力求掌握写作的套路与范式。千万不要沉迷在写作数量上而自欺欺人,不要因为自己低水平的勤奋而感动不已,更不要以为自己写了多少字而产生不切实际的荣耀感。
量少质优,这种人是天赋异禀,但是,千万要小心,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失败者,虽然说先天的资质很重要,但后天的努力同样必不可少。要同时在量与质上努力,夯实基础,打牢地基,争取突破,更上一层楼。《伤仲永》也好,江郎才尽也罢,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使是天才,也同样需要努力。天才是事半功倍,不是坐享其成,别人付出了一百分的努力,你至少也要付出五十分的努力,才可能与他人的成就相当。
量多质优,这种人已经是写作名家了,还是要保持高产高质,不要松懈。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创作者本人最认可的作品,与社会公认的该创作者的最好的作品之间的认知是错位的。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可能社会并不认可,相反是那些不太满意的作品,反而可能被社会推崇。结论就是创作者要多出优质作品,这样,传世的概率才会更高。
从我目前的状态来看,只能归入量少质差区间,但算是对写作有兴趣的爱好者。
目前的任务有两个:
首先是要继续努力写作,多写多练,我个人认为,量多的界线是写作字数至少要达到五百万字以上,低于这个字数肯定只能划入量少的区间。
其次是努力提升写作方法论。在写作这件事上磨炼,多想,多反思,不要为了完成日更这个任务而写作。只有写出好文章才有意义,否则还不如立即放弃,免得浪费宝贵的生命。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每一次都要有进步,不要简单的重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