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没有一个人出去走走,尤其是在清晨。今年起了早床准备沿着乡间的路一直跑到农田里散散心,但是很久没有运动的结果是我只能把慢跑换成慢走。不过这样也好,如果不是慢下来很难发现田野里的杂花野草那么多,充满了盎然生趣。一个人走在成片的整齐农田边,我蓦然好像回到了小时候,虽然事实上小时候我也不经常到田野里面玩耍,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童年的记忆在潜意识里被唤醒。这些记忆与其说跟田野相关,不如说跟田野里的人相关,那些曾经和我一起在田野里玩耍过的逝去的亲人、远离的家人、消失的朋友......这些人的身影好像依稀在记忆中闪烁,无声无息但却刻骨铭心。
偶然听得到过羽泉的一首歌,里面有一句歌词叫:先走的人比较不容易受伤,我对这句词印象很深刻。好像从小到大都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的遗失感萦绕在心头,除了爷爷,我好像总是那个被丢下的人。小时候和哥哥一起堆着雪人等爸爸妈妈回家的日子至少还不太寂寞,后来上了小学这种感觉因为奶奶的去世和哥哥的分离又加深了。我好像一直跟在哥哥屁股后头追着追着,等我上了中学他又转到高中,等我升入高中他又奔向大学,最后我终于在大一与大四的他汇合,但是一个武汉一个长沙,一个工作一个学习,时间在和我们开着玩笑,我好像永远都只能是那个跟在他身后看着他的背影奔向越来越宽广天地的女孩子。有时候觉得自己脆弱得幼稚,敏感得可笑,总是想要离开要离开,再也不要成为那个被留在原地的人,再也不要被回忆纠缠得死去活来,可是又发现自己完全做不到,时间已经使我养成了活在过去的习惯,我慢慢在光阴的浸染中成为了记忆的标本,过着与未来无关的生活,做着与未来无关的梦。
如果说我的周围有谁一直陪着我,可能真的只有爷爷。爷爷不爱讲话,他的孤独是我所不能承受的。我一直在想,爷爷是用什么方法支撑着自己的生活?奶奶很早离开,他抚养着我和哥哥从小不点儿到长大成人,如今哥哥和我都不能常回家,他一个人该怎么生活?经历过再多的岁月的人也是会疼的,儿孙满堂的热闹与空无一人的房子用什么过渡。他活的就像是一口古井,物换星移世事变幻,他都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迎接着不同的人。如果我老的时候也这样孤独,我不敢想象自己还会有生活的勇气,人生的激荡和欢愉好像都与我无关了,只剩下无尽的孤独。
说着说着好像偏离了初衷,我本来是想讲一讲陀氏的《作家日记》中看到的一段话,谈到童年对于每一个人的深刻意义,看来只能等待下一个机会了,具体摘要如下:
如果生活中缺乏从童年的回忆中带来的神圣而珍贵的东西,那么一个人就不能够活下去。显然,有的人不会想到这一点,但是,终归这些回忆是他无意识地保存在心里的。回忆甚至可能是很沉重的、痛苦的,但是要知道,遭受过的折磨在日后也能够转变成为心灵的神圣之物。
PS:许如闻,90后文字爱好者,爱书者,文笔浅陋,有兴趣的书友可以互相关注,多多交流。 声明:本人发布作品均为个人原创,如非原创,会特殊注明。转载请注明出处,但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