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390a29209acab498.jpg)
——《论语·卫灵公篇》总结梳理之十三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共计四十二章,904字。今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卫灵公篇》讲了些什么?
《卫灵公篇》开篇以“卫灵公问陈于孔子”章起篇,结尾以“师冕见”章为末章点题,重点围绕“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以“一以贯之”的笔法,讨论了君子之德或者说诸侯之德、为臣之德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讲“一切精通的意义,全在于运用。”唯有运用,才是检验学的有效性的最好工具。也只有运用,才能更好的促进学。
先看末章:“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这一章“师冕见”作为《论语·卫灵公篇》的结尾,最能反映孔子的“为学”主张。在《论语·宪问篇》中,孔子曾经讲过“下学而上达。”所谓“下学”,便是在生活的坐卧出处、细枝末节、柴米油盐之中去揣摩、体会、体察;所谓“上达”,便是达乎正道,达乎天命,与日月同辉,与天道同行。
我们看孔子在“师冕见”中的做法,细致入微的提醒盲人乐师冕“及阶”“及席”“某在斯,某在斯”,可以说是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不厌其烦。这一场景之中,孔子完全把自己代入到一个盲人的情境中,尽己所能来降低师冕作为盲人乐师的种种不便,预先帮助他解决相见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孔子自己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里,先生通过代入的方式,完成了“人所欲,施之而不觉”。子张问这样悉心地提示言语是符合道的吧,孔子告诉他,这便是与盲人乐师的相处之道。
读书固然是“为学”,过好生活又何尝不是“为学”呢?
孔子所谓的“下学”,是对生活中鸡零狗碎的“世事洞明”,更是对人与人相处过程中,一举手一投足的“人情练达”。
回过头来,再来看首章: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孔子所回答卫灵公的话,更像是一种敷衍。“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所谓的“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那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思是与礼乐、祭祀有关的事儿,我还略知一二。所谓的“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意思是说,军旅之事,我不是不懂,而是我没有学过,不是我研究的范畴。言外之意,知道也不告诉你!更狠的是,编者又加了句“明日遂行”。旗帜鲜明地摆出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架势。
《卫灵公篇》重点在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问题。首篇与末篇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谈及与礼乐无关的话题,虽然卫灵公贵为诸侯,又给孔子“奉粟六万”的优厚待遇,孔子依然爱答不理,敷衍搪塞过去。论及礼乐的实践,或者说对礼乐的实践者,师冕虽然是个盲人乐师,孔子仍然不厌其烦,谦恭备至。
在首章、末章这样一组鲜明的对比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一个独立于威权之外的孔子,一个特立独行的儒家先驱,老人家凭藉自己的勤勉为学,在威权之外,建构起属于为学者的精神世界。
为学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功用?
孔子没有明言,孔子的弟子也没有说明,但我们依稀可以感觉到因为学而产生的自由灵魂正在生长。以一种并不显赫的力量,非常有生命力地傲然与天地之间,不受一切威权、力量的束缚。
第二章: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讲“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由此出发,因为学而生的自由灵魂更是超越了断粮、病困等窘境。在困厄之中,孔子仍然不畏艰难,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继续讲诵,弦歌不废,这更表明了孔子为了追求为了理想而矢志不渝的精神。
认真想一想,一旦一个人的灵魂真正独立起来,又有什么是能够束缚、和左右的呢?
于是,第三章便将“一以贯之”的道理告诉我们,这不明明白白说这就是一贯之道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90e08f6fdc05296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b7120a6e859a12c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688fa4019c89ab7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