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与人之间是在沟通中产生链接的,沟通有两大共性,一个是合作,另一个就是尊重。今天重点来聊聊尊重。
什么叫尊重呢?
尊重就是要从他人的视觉去看他正在经历的一切,也就是要换位思考,要跟对方反应情感,接纳他此刻的状态。
那么什么叫不尊重呢?
对于孩子的不尊重有以下五种形式:
第一,贴标签。
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有没有给孩子贴过标签。贴标签的行为会强化它在孩子心里的概念,不希望做的事反而容易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了。而且贴标签容易让孩子内心产生冲突。
比如你给孩子贴了一个“爱哭”的标签,一方面强化孩子你是一个爱哭的孩子,另一方面告诉孩子不许哭,哭是一种不勇敢的表现,这让孩子内心会发生冲突,他知道哭不好,但是他就是忍不住会经常哭,其实哭是每个人的权利,有时候哭一哭对身体好。
第二,忽视。
忽视孩子最明显的做法,就是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摔一跤哭了,我们告诉他,一点都不痛,有什么好哭。孩子痛不痛,是你知道痛还是他自己知道痛?还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
忽视对方,不允许对方有自己的想法,这种其实是很可怕的一种思想枷锁。
还有,溺爱也是一种忽视。对孩子的坏行为坏习惯不制止,一味的包容,这也是一种忽视。
第三,威胁。
用威胁的语气跟孩子讲话,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会降低他人格,降低自尊水平,而且慢慢地他会习以为常,让他觉得只有威胁管用,觉得人生就是一场交换游戏,慢慢地他也学会用威胁去跟人沟通。
威胁容易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信任。有一个很好比喻,尊重就像空气,存在时没有感觉,如果它一旦没有了,你就会立刻感觉不舒服,就会没法呼吸。有没有同感呢?
第四,攀比。
父母永远不拿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己孩子比较。因为这样无形中在不断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还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如别人。
第五,评判。
我们不能轻易给孩子下定义,也不能随意去评判孩子,这其实也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当你带着评判的语气去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这样的沟通往往是无效的。
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有没有用到过以上的五种形式。没有哪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有时候用错了方法,爱就变成了孩子的负担和压力。
想要解决与孩子的沟通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内心对价值观的看法。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有主见、有想法;有自尊心、自信心、同理心;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吧。
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去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内在,多关注、多倾听、多认同、多引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