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直到最近,才拜读了余华先生的《活着》。读完之后觉得再念“活着”二字好似有先人在耳旁嘱托,告诫着千万莫被苦难困住,莫让生活折磨自我,能活着已然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我觉得当下的生活境况来好好认知这本书,是再好不过了。
我小时父亲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没有悲这种情绪的人。不会有事情让他难过,不会有人能让他悲伤。这么些年,他的同学好友,发财的发财,当官的当官,但好运好像也没眷顾过他,只给了一个平凡的人生。而年少时的一些富贵毛病却遗留到了中年时代。年幼家境比别人好,人到中年却遭遇下岗,公司破产。父母生病照顾,一直空有抱负而无建树。
那个时候我眼里的父亲是多年的不得志,已经磨掉棱角的普通人。他麻木而无所期待,只有理性而不再为感性所累的中年男人。父亲喜爱佛法,经常阅读佛理聆听梵音,在微信上也爱分享关于佛家的一些思想。有一回他对我说,觉得年老后可以去寺庙当个老和尚是个不错的归宿。这个想法恰好应了《活着》最后福贵和牛远去时唱的: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而福贵口中的和尚,在我的解读里是为一种淡然的面对人生,超然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爷爷奶奶生病那几年,我父亲因为要照顾老人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一下子老了很多,最明显的是原先黑色的头发变成银丝。那段时间,包括到后来两个老人家都去世后,有时候我半夜起身,竟会发现父亲一个人坐在阳台上,点着烟,一动不动,就是沉默地望着外面坐着。一片漆黑里只能靠隐约的轮廓和手上的火光分辨出是他。
年岁的增长让我懂得重新去审视我父亲。他的背影让我感到唏嘘。我已经开始能不靠言语就读懂一个人的悲凉。整个家庭的压力都是他一个人在担,而周围没有可以依靠的人。这几乎是每个中年男人的苦。他承受着生活的闷,可是因为有父母,有妻儿,他来不及去悲哀彷徨,已经又在前进的路上。他需要好好的活着,来感谢这一场生命。就像偶尔电视上说又有人去跳楼,父亲都会慷慨这些人不爱惜生命,不懂得去敬畏生命。
我觉得我父亲是真正的知晓活着的意义,同福贵一样。《活着》的序里提及: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刚开始我不懂,我们总是听到人家说,人不要因为活着而活着,要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要为那些更加精彩的活下去。当我看完福贵的故事后,我才知道,其实活着这件事本身对一些人来说是奢侈的,竟要花费一生去努力。
福贵少时家庭条件好,经历的是吃喝嫖赌的人生。后来赌博把家产挥霍干净还欠了债,气死了自己的爹。家道中落后的福贵人生开始艰苦,女儿成哑巴,自己被抓去参军,母亲去世妻子又生病卧床。后来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孙子纷纷离世。晚年福贵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他养了一头牛,依然生活着,他跟别人平缓地讲起自己的一生,好像在说一个与己无关的故事。
福贵所遭遇的苦难,未经历的人难以说感同身受。他命途多舛,被命运折磨得“体无完肤”,到头来却还在敬畏生命。福贵让我更深刻的明白活着这件事最原始的意义。从前我认为生命的原本是欢乐幸福的,但我们会不断遇到困难,会遇到不幸。后来我越来越觉得生命的原本其实是苦难的,我们遭受的磨难就是原本就应该承担的,是固有的,只是每个人所受不同而已,这样一想就会用平和的心去面对它。而我们活着的这一生所要做的,是不断寻觅快乐,因为得来不易,这些欢乐就显得更为珍贵。对生命的证悟也更为开阔,生命的河流不论是波澜壮阔的涌进还是平静的流淌都无所谓了,能生生不息的呈现已让我们充满感激。
余华笔下的福贵是个悲剧,但他没有煽情。因为悲剧的福贵有超越生命的意志,在残忍的人生里,他苦苦地挣扎。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像是一个召唤着土地与生命的英雄。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像与福贵一样活着的人致敬。
网友评论